近日,美国一些政客借疫情又开始炒作所谓在华美企回流、部分企业计划向东南亚迁移等议题,鼓动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有关国家寻求多元化方案以分散风险可以理解,但多元化并不等于离

近日,美国一些政客借疫情又开始炒作所谓在华美企回流、部分企业计划向东南亚迁移等议题,鼓动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疫情之下,全球供应链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有关国家寻求多元化方案以分散风险可以理解,但多元化并不等于离开中国,所谓“去中国化”的论调不过是“白日梦想家”们的狂想曲。

正如有些分析人士指出的,借疫情炒作“去中国化”,政治噱头大于实际意义。尤其是美国,疫情防控决策失误和失业率飙升导致其国内矛盾日益激化,此时美国一些政客炒作将制造业“撤离中国”,显然是转移视线、缓和矛盾之举。

中国目前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地位,是由过去几十年发展积攒下来完备的工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才和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决定的,也是跨国企业自主选择的结果。在全球产业链高度互嵌的今天,想另起炉灶,各自构建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根本不现实。

对于跨国企业来说,首当其冲的问题是:离开中国将失去什么?最主要的就是竞争力!多年来,中国这个“世界工厂”凭借完整、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优势,进行规模化生产,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需求。比如,苹果公司全球220个主要供应商中41个来自中国,比美国公司还多4个。一旦离开中国,意味着跨国企业丧失供应链、生产成本上升,这最终将传导到消费端。美国一些人呼吁让企业回流美国,那得先问问美国的消费者:是否愿意花2000美元买一部苹果手机?花25美元买一双袜子?

即使是产业链上的中国以外的部分,也已经围绕中国工厂充分优化,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这意味着,脱离中国本身难度极大,成本极高。

例如,越南曾被外界认为是替代中国的一个呼声较高的选项,但事实是越南自身的产业链和中国深度嵌套。越南最大的单一外国投资者三星在越南工厂生产的手机中,大多数组件都来自中国。要是离开中国,对跨国企业而言注定是个痛苦的选择。

此外,远离消费市场也是跨国企业不愿看到的。他们将产业链布局在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接近消费者。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正在成长,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充满潜力。2019年,中国的消费支出贡献了近六成的经济增长。正如柏瑞投资公司投资专家所说,“中国最大的市场是中国”,离开中国,意味着舍近求远,这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得出判断,大规模的供应链从中国转移“不太可能发生”。

人们看到,当一些国家炒作“去中国化”时,中国的产业链正在加速恢复。德国《焦点》周刊近日发文指出,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从35.7%升至52%,重新回到扩张区间。国内总消费额约为疫情暴发前水平的85%。文章称,人们期望的“U型”复苏已经出现。

还要看到,近几年,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一系列产业升级措施,为供应链重构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环境。特别是,数字经济在疫情期间展现出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再次表明中国的政策部署具有很强的前瞻性,也给中国经济化危为机带来了机遇。目前,中国已启动大规模的“新基建”计划,中国政府再次强调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为供应链重构提供了宏观政策支持。

显然,补上“新基建”短板,将推进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数字化升级,不仅能帮助中国向世界贸易和价值链的更高层迈进,也将为全球产业链升级提供持久动力。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就认为,这次疫情过后,中国会是全球恢复最快、最好的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蓝图中会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4日发布的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此次疫情预计将造成2020年全球经济急剧收缩3%,全球经济增速下滑至-3%,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糟的经济衰退,严重程度显著高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跨国企业撤出中国难以想象,画地为牢、与邻为壑极不可取。正如《金融时报》的评论所言,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性的危机,而不是全球化的危机。不管在疫情防控还是经济发展上,团结合作才是唯一出路。(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