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学钢琴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白日梦 钢琴曲)成年人的白日梦钢琴曲,
34岁学起,专业老师教,哈农、拜厄、车尔尼古典路线(下面有各教材学后感),每天练琴1~4小时。持之以恒,学无止境,其乐无穷。
长文预警!早就想写写自己高龄学琴的流水账全记录了。从经历心态、练琴感悟、到一点微不足道的经验,誓做本问最长答,吼吼。
一、人人心中都有一个钢琴梦
其实我没有。生于八十年代初,学钢琴对普通家庭来说还是挺奢侈一件事。我的音乐教育启蒙特别朴素——幼儿园到小学的音乐课,但我发现这么朴素又免费的教育大多数人都是浪费的,小学音乐课都教过五线谱和乐理而且还教了好几遍你们记得咩?
四五年级的时候好朋友报了个班学电子琴,给了我一个契机,也跟着插班去学。父母给买了一台雅马哈,三千多,顶当时一个人大半年的收入。与我相比,显然我妈更有钢琴梦,她常念叨,以后一定要给我女儿买一台钢琴。光想买,不想学。那时候钢琴想像中大概一万价格,其实也还好,真正劝退的是学琴价——我一个好友自小学钢琴,当时听她说家教每周一节,价格是60。60??天文数字好吗!我电子琴班一个月才三四十,一周两节课,一班10人带家长同上,课上提供每人一台雅马哈。可知当时差距,学钢琴是土豪专享,我去朋友家常常羡慕地听她练琴,抽空蹭弹两下小汤。
我是练琴非常自觉的那种小孩,甚至有时会反过来嫌我爸妈也不管我。电子琴学了两年,学校说大家该考级了,看看自己打算考几级我们重新组班吧。当时主意正,铁了心不想考级。又觉得自己乐理差不多明白大概了,不会的和弦也知道怎么查,往后学的教材也都有,无非就练呗,自学完全可以,于是决定干脆不报班了,继续自学。
事实证明,自学不行!
不行的原因,能力和条件倒在其次,主要的阻碍是强迫性动力不足!可持续性差!
比如我拿起一本教材打算苦练,第一天兴奋异常,一口气就撸大半本,恨不得每个都先试下听听什么调,想着以后再逐一精练。摸下来后,就不想弹自己认为不好听的,既不好听,又要费劲练,动力不足,看到就翻页!于是慢慢只弹觉得好听的,可是好听的弹到难的地方又水平跟不上,勉强练一会儿烦了,又去弹好听的简单部分。到下一次练琴,重新repeat一遍上述流程。结果就发现,弹了半年没有丝毫进步,难的练点都规避了,技术没有提高,喜欢的曲子也总练简单部分,曲库没有增加。慢慢才意识到——
想要技术提高,必须要有弹不喜欢曲目的强迫力!这种强迫力是很难在自学中获得的。
——也许这样说很极端,但我多年后系统学钢琴后,更觉得这是硬道理。只有打怪升级的推进节奏,和还课压力的监督感,才能让你去撸那些难而有用的曲目,技术持续稳进。
慢慢电子琴就这样荒废了,偶尔擦灰擦到打开弹两下,永远是上课学习巅峰时期的那几支曲,自学时期的一支都记不住。
二、想学钢琴,不是现在
虽然早就接受这辈子来不及有钢琴童子功的事实了,甚至根本连钢琴都没摸过几次,但是潜意识里一直坚信,我今生肯定会好好学钢琴的。只是,不是现在,跟所有想学未学的拖延症患者一样,永远的not now:
——大学时有空闲了,发现学校里还有琴房办卡才60包一学期。可是就去了一次,发现也不会弹几首,没人教,not now
——上班了,常年876,每天挤地铁回家累成狗,连陪家人时间都没有,谈何学琴?not now
——改自由职业了,时间可以安排,但收入减半,养自己都费劲,花大价钱学琴自娱自乐也太说不出正当理由了吧,not now
……
每想一次,每多一个借口。终于明白为什么老年大学里钢琴特别热门,认识好几个阿姨,都是退休后买个钢琴供家里,不管会不会弹,一辈子的“钢琴梦”算是终于实现了。想得我吓一个激灵,不能等到那时候哇,学钢琴,必须,马上,开始!终于在34岁高龄,走出了妄想和现实的临界点,迈出找老师的一步。
三、找老师,比找对象难
在问题下我发现很多人难以迈出学琴的第一步都是因为“不知道去哪找老师”。总觉得好老师应该是口口相传知根知底靠谱人介绍的,可哪那么容易找呢?当时我刚迁居到一个很小的城市,人生地不熟,只能从向任何人都开放的琴行找起。可是琴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后来我没买琴前去过几家琴行练琴,听到旁边上课,其应付程度,让人飞汗直下三千尺。
先明确自己的需求:我从打算正式学琴之初,就确定要系统古典学起,不学速成,不弹流行,不怕苦练。这种诉求在所去琴行根本得不到任何响应尊重,一看是成人就让你报速成班,或者给你安排一个完全没有音乐学习背景的业余老师,“包你会弹N支曲”。可怜本人心比天高,也看过知乎大神们劝告,一心只想找九大音乐学院背景的,琴行表示,在咱这小城市根本就没有这种老师。想想也是,我父母朋友家孩子,小时候学过一阵钢琴,幼师毕业,这种我尚“嫌弃”的资质,现在一线城市教钢琴300一节课生源多到飞起,这种行情,我又何德何能上哪去找音乐学院的?
踏破铁鞋,功夫不负,哈,我在网上找到一家居然肯烧钱做网站的本地琴行,上面列出引以为傲的师资招牌,有欧洲留学归来的,有某某音乐学院的。当时做了一个日后看来相当明智和幸运的决定,就是并没有马上打电话咨询,而是直接walk in去了这家琴行。可巧去的那天我意向的音乐学院毕业的L老师正在教课,被我堵在前后学生交接课间,上了几分钟的试课。
L老师,二十多岁的小姑娘,某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一两年,完全用教琴童的方式和要求教我,学了5分钟我就很确定,这就是我要找的老师!
事后跟老板联系要报课我才知道,L老师平常不收成人学生,电话里点名报直接就被老板拒了。只是赶巧我是堵着去亲见的,试下来L也觉得孺妪可教,遂成师徒。缘份撒~
当时也真是自作多情,无知者无畏,光想着自己挑剔了,没想过老师挑不挑你?事实上国内教琴市场就是这样,大多老师都不愿意教成人,之前我挑剔过的几家琴行,还是老板给我挨个老师问的,看看哪个愿意收,大部分都不愿意。有个某不知名大专音乐系的,业余在省音协做考级评委,乞怜我愿意收,老板问,异性介不介意?我说算了,异性不介意,资质介意——也是学上后来才觉得,异性可能也应该介意,毕竟总会从琴行上课转成家教的,有家有室的,老要孤男寡女相处好像不太好。
在普通琴行找老师,你会发现不仅好老师凤毛麟角,也没有年龄大一点的老师——因为大众看来老师是经验行业,越老越经验丰富越抢手,老老师多年来早就积累了足够的生源渠道,没必要挂靠琴行白给老板抽空。所以琴行里都是年轻老师在刷人脉和经验,早晚自立门户(我老师没多久果然也自立了),或者毫无资质的在混课薪,聊以糊口。珍贵资源永远不是直接向大众开放的。
话说回来,这也只是我自己非要高攀的个例,找老师最重要还是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目标,琴童路线找学院派,入门路线、流行向、想学特定曲目向,也能有针对性地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老师。我中间接触一个琴行老板老头,应该也是自小学琴,曾经酒吧伴奏为生,弹的在我外行看来是很好了,但是听说我要汤拜车练起,跟我说没必要,他教我一年让我即兴无忧。我是不需要,但如果要想学流行的成人学生,找他应该比找我老师高效。
四、学琴就是开始难,中间很难,最后也超难
终于开始正式学钢琴啦。鉴于我乐理不用从头学,老师给布置从大汤开始,排出哈农+大汤+拜厄+钢基,四本首发阵容,每堂每本视难易程度,三条~半条不等,钢基、大汤逐本来,拜厄四分之三左右加入小巴,拜厄结束接上599,599没多久开始小奏鸣曲。599接849,小巴结束接二部、三部,中间还穿插部分当年考级曲、英皇、老师给摘印的散页单曲等等。逐条逐曲来,没有跳过,偶尔曲目还课不好会加练一周、两周、三周……连我老师也表示这样有充足时间挨个练很过瘾,现在教的琴童大部分考级指向,没时间弹所有,她自己小时候上附小附中时也都是老师给挑着练的。
我个人特点是视奏强,拿谱快;缺点就是成人的通病——僵。开始我还没意识到,自我感觉相当良好,总觉得咱好歹也是小时候学过琴的,半个童子功呐,手型没问题,弹的过程中感觉自己运指老流畅了。结果在学了半年左右的时候,拿手机录了一段,看下来崩溃了——那就是鸡爪子在挠琴嘛?!手型丑到爆,客观一看跟自己想像的差距太大了吧,尤其是我自认为还挺灵活的右手,触键简直惨不忍睹。
那次看下来真的大受打击,严重认识到我其实并没有什么童子功的事实。后来上课跟我老师说她却很淡定(毕竟比我自己看得清楚),后来她注意到我开始有意识地别扭地调整手型,还安慰我说,其实不必这么纠结,中国琴童早前是特别强调“握鸡蛋”手型,近年西方观念传来,对手型的要求越来越不是那么“标准”而局限,也看到很多西方琴童有各式各样在中式教育来看奇葩的手型,人家也能很好地演绎。现在提倡的是“自然”,只要没有折指之类的致命错误,任由手型自然进化。
这番话很有用,后来我没再纠结,就继续练琴,每天基本保证一到两小时,有时三到四小时,再过一年录下来看,果然手型大有改善。所以由此知道,手型是练出来的,不是摆出来的。也许终究不能练得标准好看,但是练的积累足够多,它总会向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手型这件事在钢琴界已经形成根深蒂固的门槛观念,所以就当我纸上谈兵好了,你绝不会在本答案下看到我贴自己弹琴的视频,因为可以预想一定有众多的“专业人士”过来指责手型的丑陋,别说专业的忍不住,就是我自己看到贴吧之类的传视频,也会难免被洗脑暗搓搓地想:这手型,一看就不是童子功呢。没办法,身处人世间,歧视链是永无休止的,优越感是药不能停的~~~:)弹琴的快乐是给自己的,明确就很坦然。
五、教材胡评
跟别人一比,发现自己对童年荒废矫枉过正,现在最大特点是不跳弹,全面细撸。前前后后撸过不少基础教材,虽是业余中的业余,抛砖引玉,就从业余角度分享一下这些常见钢琴基础教材的弹后感吧——
《哈农》,基础最大争议,绕不过去的坎。专业老师喜欢强调哈农对手指力量锻炼的重要性,但我个人体验,哈农的锻炼效果,在脑,不在手。哈农那些基础音阶跑动,动脑弹和无意识肌肉弹,从听感来说也许没有区别,但是对个人的训练可能天差地远。
我最早是把哈农当识谱练的,因为我以前电子琴纯键盘曲目比例少,弹过半本拜厄又都是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不够熟。初练哈农我就只看左手谱,其实弹音阶可以不看谱,反正是一个音一个音往上往下就是了,但是你心里有数,刻意视奏,效果大不相同。我低音谱号就通过每天几遍哈农练熟,哈农的音域跨度又特别大,很高很低的不常用音也能训练到。
接着练听。你的手在跑动,可能力量有在被练,但无意识的往上往下推动中,你知道自己正摁下的是哪个音吗?哈农因为不用操心下个音往哪找,有足够时间在脑里对应,我在弹哪个音?熟悉它的音高吧。
说句题外话,练耳这件事。记得知乎有个问说有什么能力是错过了童年时期就永远不会被培养出的,有人说听音。我深以为然,弹琴、学音乐、学艺术,这些其实都没什么,程度差异而已,只有练耳是真的分界明显。我小时候在学琴时期上过几个月的视唱练耳课,记得很清楚,并没有过人音乐天赋的我,当时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可以准确无误地听写出单音旋律,和谐的三音和弦,班上大部分的小孩都可以。而现在每天练琴,高强度与音乐接触,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听音扒谱能力。
虽然不能准确扒谱,但训练听音还是有用的。哈农练力量之余还有很多可以植入的想法,比如熟悉键宽,盲摸盲跳,转指的时候是机械记忆还是知道自己两手分别正在干什么,无意识地弹和有意识地弹获得能力是很不一样的。
《拜厄》。拜厄对初学者很友好啊。一本最早让你感觉到自己可以双手弹琴了的谱子,而且还有点旋律感,不像599开头那么言语乏味面目可憎。拜厄有两个问题,一就是我刚才说的,低音谱号出现太晚,训练不足。大半本左手高音谱号,给日后转用低音无端制造别扭。二就是后面那些民歌程度尴尬,对于它们出现在拜厄中的位置,程度有点超前了,处于当时拜厄水平的弹起来较难,所以很多老师选择跳过不教。可是那些小曲子明明都很好听,不学可惜了。我的建议是,按顺序学的时候跳过,等弹到599中段水平,再回来练这些,你会发现当时感觉练起来难到不行的现在一弹原来也就是视奏曲目,而曲子又比那些破练习曲好听太多,值得一弹。
《599》。哈,599,建议以后封面加个副标题——《不弹不是中国琴童》。它在中国钢琴启蒙界就有这么震撼的地位,所以毁誉也都最多。我觉得599功能适中,不多好听,也不多难听,有训练性,但是训练方向又比较单一。以我一周一条的速度,就当是调节过渡,还不至于到对它形成生理型厌恶的程度。599就属于需要“强迫型训练”的教材,不要一次练太多条,不然很容易略过乏味别手的,从而错失真正值得训练的点。说599音乐性匮乏的,那是还没开始弹849。本来我对老车并没太多意见,但到849,真的无F可说。遂略849不谈(不谈但是弹了,哭)
《钢基》。不是琴童必弹,老师们都很喜欢给成人学生用。钢基最大特点就是风格多样性,各个时期的,洋的,中的,都有。中国风曲目算一大卖点吧。不知道是不是音乐学院有鄙视中国风的价值传统,我老师每次教到都会吐槽中国曲子钢琴编得不好,难听又别手。大概老年人的缘故吧,我很喜欢吖。钢基真的赞,风格太多元了,但相应的问题就是程度不怎么递进,忽难忽易,以我几本基础教材同时推来比较,钢基明显比别的程度深一些,但是曲目丰富好听,世界名曲一大堆,有利于业余或成人提高练琴兴趣。钢基还有一大特点是谱密,翻看还看不出来,弹你就知道了,我一周一曲,钢基还有很多跟599巴赫重复的就跳过了,那边大汤撸三本了,这边才一本多点,容量极大。
但钢基不适合只练这一套和自学,训练着力点东一捶西一棒,风格也各有不同的要求,还是要配合别的打基础的教材同时来。
《大汤》。跟钢基的选曲相比,大汤有点过时,简单部分风格过于低幼化。名曲选录又多是简化改编版,这点不如钢基,更不如英皇。当然这也是个人口味,有人可能喜欢,毕竟各大曲谱网站最火的都是XX简易版,但我是与读梗概缩略相比,宁可读节选,虽然管中窥豹,至少感受一下原汁原味。
大汤的优点显而易见,就是非常系统、递进地加入到池子的名言——当当当,知识点。每课加一点,强化训练一下,曲目所有知识点都可以在前面课程中找到。循序渐进不跳地学习,就能扎实地掌握到基础知识,遇难点就按图索骥。名家介绍、曲目背景之类的,我也会读读,比别的教材人性化,倒也不错。
《布格缪勒》。入门级题材最好听的一本了,有音乐性,对比之下车尔尼就是哈农。曲风简单又多样,表情训练丰富,不是老车那种上行就渐强下行就渐弱的套路,功力不同时期,弹出来的效果会有明显区别。缺点是太薄,25条,感觉也没学到什么就结束了,刷了点曲目量。难度适于在599中后期加入,作用相当于课本之外的“参考课外读物”。
《小奏鸣曲》。弹这本,顺序决定感受。弹过都知道,小奏鸣曲页面顺序是按作曲家来的,而目录里有一个建议练习顺序,是按从易到难排的。我老师没管这套,我直接就按页面顺序来。克劳仁兄弹到吐。克劳有几首在建议里是排很后的,结果就是练那几首时程度对我来说明显偏难,每周心理大负担,天天练到死。等熬出头到克莱门蒂,又突然太简单了,地位落到塞牙缝时间。建议还是按着推荐顺序学吧。
奏鸣曲,看定义就知道,就是为钢琴这一乐器专门写就的,弹的感受跟其它类型是不一样,跌宕起伏,有特别的弹奏乐趣。多个乐章,自己完整性体验和主导风格,练熟之后很有成就感。而且拿相对大点的曲子一比,门外汉也能感受到水平高下,克劳、克莱门蒂之流弹多了感受套路化还是很明显的,而贝、莫级别大神,不管听起来风格你喜不喜欢,上手就知不同,于我通俗来说,就是打破套路,无法走我惯常的机械化视奏路线,相当别手。尤其是莫祖宗于我,一言难尽。老师说小孩都很喜欢弹莫扎特,蹦蹦跳跳,弹起来开心。大概老人家早已丧失童心,没那么容易快乐,弹起那叫一个糟心。
小奏鸣曲,皮薄馅大,曲量又长又多,保你弹后面忘前面,而技术在不断进步,重弹总有新体验,实为居家旅行,练级打怪,消磨时间之首选。
《巴赫初级》&《二部三部》。神作当然要放在最后说,跟每天练琴顺序一样,巴赫必须放后面,不然巴赫练完再弹什么,那都是天地无光黯然失色。巴赫的逻辑之美,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我认识大部分成人学琴,即便按古典学法,也常常是跳过巴赫,我觉得千万不要啊,错过了精华。即使觉得巴赫难,赶鸭子上架硬弹也应该感受一下。《小巴》前半部分难度还可以,但是他的难易体系又很难拿车尔尼系列来衡量,有可能你都299程度了,巴赫上手还是觉得难,巴赫自成体系。另一部分人又极端,觉得小巴简单,后几首一点不简单啊,比二部难,多的达到四声部,弹到位总有新境界,使劲练吧,真的能感觉到世界可以划分出更多的次元。到了二部三部又是一番再生天地,常常是变调到神经错乱,又突然一秒钟毫无痕迹世界精确回归轨道的秩序感,太奇妙了。
缺点:以上所有巴吹都是练琴者主观感受,如果你不是大师水平,弹巴赫外人听起来只会想死。我都要趁家里没人时抓紧练,邻里关系紧张,家人脾气暴躁,隔壁小孩考试期间,切勿长练巴赫,会被砍。
暗自有个狂妄的目标,这辈子死活要弹到平均律不可。没敢跟老师说过,我已经是她目前为止成人学生的极限了,常常对我表现出“毕竟没有童子功”的惋惜,但有信心我英皇八级指日可待。
六、最后一定要升华下,上价值了
人生过半,经历纷杂。回想只有小时候短暂一段时间,课业还不算繁重,社交尚没有平台,曾心平气和无欲无求地做过一段时间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爱看而没用的书,学自己想学而并不需要炫耀的知识。渐渐生活过得越来浮躁,做事情越来越功利,旅个游打个球,都要摆好看姿势发朋友圈,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又多了技能,添了经历。
也许我童年时学琴,还会有功利指望,想着有一天我可能当众一秀,考试加分,表演出风头,异性星星眼,同性羡妒恨,好一番风光景象。
而高龄学琴这件事,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到尘埃里了,知道自己大师无望,炫耀无能,直接断了浮躁念想,从而回归到最纯粹的认知,学琴从此就是我和琴之间的事,而它又是一个那么繁复浩大、无休无止、打不到通关的巨项工程,这让人多有盼头呐。现在我不需要知音,也从没想过要哪天“露一手”,毕竟一个成年人每天花很多时间来干这件“没用的事”,在周围人看来本就不太正经,藏着掖着还来不及。心理素质也不行,我爸妈来家住时我练琴,想到有人听都会紧张,就这点出息。但在一项技能中节节攀升的内心愉悦感,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全身心地投入到练琴中,不会再玩手机,不会胡思乱想,远离焦躁不安,定定心心地享受专注,进入另一个忘我的世界。
让人更慰藉的是,这是一件在漫长的未知人生中,你很确定能自己主导的事,哪怕有一天环境巨变,亲朋陌路,命运多舛,它也会永远陪伴你。音乐,琴,和你。
谁说变老不好呢,这个境界活得不够长是get不到的。就像我老师最初的时候建议我练琴方法,说,你平常可以每练二十分钟休息五分钟,我很多学生都觉得这样练更高效,因为一直练强度太大,会脑袋瓜子嗡嗡的。我说,那是儿童的世界。我们成年人一天到晚都脑袋瓜子嗡嗡的,只有练琴的时候才是逃离,才是休息,才是宁静。
共勉吧~大龄琴童们。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