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火箭、发卫星……这个平均年龄仅36岁的群体,干的都是惊天动地的大事(青少年的航天梦)成年人的航天梦,
今年,上海航天重点任务“好戏连台”: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比肩世界一流,有力支撑气象强国建设;天问一号实现火星探测“绕着巡”一次成功,迈出我国行星际探测第一步;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神舟十二号、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成功飞天,开启中国空间站建设新征程……一次次成功的背后,不断传承的航天精神是上海航天人取得进步的重要法宝。
目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现有员工2万余人,平均年龄仅为36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宏俊表示,多年来,上海航天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坚持人才强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上海特质、央企特征、航天特点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建功一线,重大工程成为人才“淬金池”
“5、4、3、2、1,点火!”
10月16日凌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发射口令下达,火光耀眼,矗立在发射塔架上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冲天而上,将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的陆志豪第二次在酒泉发射场执行任务。今年6月,他跟随师傅吴源兵全程经历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任务。
此次任务中,陆志豪负责对接机构地面设备的恢复和展开以及电测阶段的测试工作,“向上线看齐,用数据说话,跟自己较劲,想明白再干”,这是吴源兵对徒弟的要求。面对此次任务测试安排更为紧凑的特点,陆志豪牢记师傅的教导,对每个参数进行仔细判读,做到心中有数,不留一丝疑问,严格按照要求出色完成了任务。
陆志豪记得,那是在2003年,杨利伟搭乘“神五”飞天,他心中的航天梦由此起航。18年后,曾经的那个少年终于踏上了这片土地。一望无际的戈壁滩,金色绚丽的胡杨林,是属于航天人的“成人礼”。
上海航天新一代运载总装厂房
“我们把重大工程作为人才淬火成钢的大熔炉,在主战场上识别、培养、用好人才,实现国家重大工程任务和科技领军人才淬炼双促进。”张宏俊表示,结合型号科研生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的特点,上海航天总结出航天工程和型号每推进一个阶段,人才就要“跟进一批、储备一批”的规律,通过对人才资源的优先储备、优先开发和优先投资,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机制先行,打造“雁阵”人才梯队
作为系统工程的典型代表,上海航天产业涵盖“弹、箭、星、船、器”五大核心领域,研发队伍40岁以下人员超过70%,型号两总中45岁以下占比超过50%。如何发挥好企业的综合优势,让各方面的人才都能脱颖而出,是对企业管理者的重要考验。
“我们坚持薪酬分配向科研生产一线倾斜,真正将事业引人、平台聚人、待遇留人、情感暖人落到实处,打造事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张宏俊介绍,上海航天目前型号两总和研发领军人才年收入超过同岗级行政正职领导,一线科技人员的航天重大奖项获评率超过80%。
“近年来,院聚焦14个核心专业和55个工程技术方向,实施系列人才专项计划,构建以领军人才为引领、科技骨干为支撑、青年后备为补充的‘雁阵’人才梯队,有力助推了型号的发展。”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天问一号探测器副总指挥张玉花介绍,上海航天以机制先行,培育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沃土,推动了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共同提升。
“比如,我们通过实施课题组长选拔聘任制,充分赋予课题组长经费使用权、队伍组建权、人员考核权,鼓励开展探索性、前瞻性和颠覆性的技术攻关。”风云四号总设计师董瑶海分享道。
上海航天交会对接机构
在技能人才方面,上海航天构建起了由技能大师、高级技师为主体的技能人才梯队,149厂对接机构总装组组长、大国工匠王曙群就是其中的代表。为了给团队输送新鲜“血液”,王曙群通过一师多徒、一徒多师的岗位能力互学培训模式,实现了在岗10年以上的组员均取得技师职业资质,班组实现技师比例达到50%的目标,技师、工程师“双师”比例达到17%。
近三年来,王曙群所在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企业培养了25名技师、67名高级工,同时,其工作室辐射了航天复杂结构件数控精密加工工作室、航天钣金精确制造工作室等,培养出了“全国技能能手”何启超、“全国团十八大代表”舒辉、“95后数控国手”郑敬伟等一批技能人才。
党建引领,融入上海发展大局
上海航天始终把政治标准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坚持党管人才,引导科研人员把个人成长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融入航天事业发展全局,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担当作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近年来,上海航天坚持“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发展成党员”,通过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等党内主题教育,开展党员先锋岗承诺践诺,组建党员责任团队和型号试验队临时党组织,引导科研人员践行航天人“以国为重”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此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921团队、长征六号团队、风云四号团队等7个团队和个人荣获“感动上海”年度人物称号,1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1人获评全国最美退役军人。
与此同时,上海航天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以职工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的需求为导向,每年实施“实事工程”,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等,把精准关爱延伸到职工家属,做到职工心坎里。
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
近五年,上海航天共150人次入选上海市各项人才计划,数十人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上海独有的优秀人才、基础配套、政策支持、城市理念等核心优势有力支撑了上海航天的发展。”张宏俊表示,面向未来,上海航天将积极响应“在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号召,立足建成我国最具综合优势和创新活力的一流航天技术企业,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航天力量。
未来,上海航天将依托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学科,瞄准“卡脖子”技术,选拔一批有志向、有潜力的科技人才,采取“平台+人才”“项目+人才”的培养方式,通过实施“领导人才领航工程”“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青年人才支持工程”“高技能人才接力工程”,夯实高端人才塔基,以航天高水平科技助力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
栏目主编:李晔 文字编辑:俱鹤飞 题图来源:受访者供图
来源:作者:俱鹤飞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