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啦A梦:带你回到童年的"蓝胖子"(哆啦a梦讲述了什么用英语)哆啦a梦成年人的童话,
童年有他相伴,我们是幸运的。
每年春天,日本的哆啦A梦迷们,总不会错过3月份《哆啦A梦》剧场版电影上映的大事。从1980年《大雄的恐龙》开始,日本国内每年这一档期,至今已经制作了40部。
因为疫情影响,今年原定在日本3月6日上映的 《哆啦A梦:大雄的新恐龙》,历史上第一次推迟到8月7日——正是大雄的生日,国内引进也从之前的“六一”暑期档改至年末(12月11日上映),姗姗来迟。
《哆啦A梦》第一卷
这只以“猫+不倒翁”为原型创作的“蓝胖子”,从1970年首先在《小学1-4年级生》杂志连载,一直连载到1996年——63的藤子. F. 不二雄(原名藤本弘)因病逝世。在这位漫画泰斗的葬礼上,每一个来宾拿着一张纸,上面写道:小时候,我就是那个大雄。
1980年时,《哆啦A梦》最多曾同时连载于89本杂志上,其中跟电视动画和剧场版的影响密不可分。哆啦A梦最早于1973年4月在日本电视台播出。但真正引起热潮、奠定哆啦A梦受欢迎地位,还是1979年朝日电视台播出后产生的影响。
哆啦A梦IP在电视播出的热潮,激发了电影化的企划。但其实最早藤本弘老师并没有打算推出大长篇,也没有把哆啦A梦电影化的打算,认为“我是短篇作家”。
只是,新锐动画的楠部三吉郎后来用尽全力说服藤子老师,更表示“想看短篇《大雄的恐龙》的后续”,藤子老师才被说服。1980年,第一部《哆啦A梦》大长篇《大雄的恐龙》推出,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2013年时,《哆啦A梦》系列34部电影已经累计1亿人的观影人次,比日本大IP“哥斯拉”系列还高。
诞生50年,上映40部电影,即便是以打造IP闻名世界的迪士尼、漫威、DC,也很少有一个角色如此长寿。更可贵的是,这一系列电影的平均质量还不错。而且,除了日本,全球票房的表现也很可观。
香港早期连载的《叮当》
《哆啦A梦》在亚洲尤其华语地区的受欢迎程度,完全不输日本国内。早在《哆啦A梦》初创的1970年代,港台地区就出现大量盗版的《哆啦A梦》。
1973年,香港杂志《儿童乐园》开始连载《叮当》,成为日本以外最早引入“哆啦A梦”的地方,内地直到80年代末才出现相关书籍,而且基本都是未授权的盗版。
当时,由于各地区出版社的翻译标准不同,市场上出现了琳琅满目的花样译名。不止哆啦A梦,包括大雄、静香、胖虎、小夫,每个角色的译名也都有差异。小叮当、机器猫、哆啦A梦、蓝胖子、杜拉蒙、阿蒙……
1989年广东台译制《哆啦A梦》
然而,哆啦A梦在中国能有如此大的受欢迎程度和影响力,还要归功于早期电视动画的引进。
1989 年,广东电视台将一批《哆啦A梦》剧集以《叮当》为名译制,后来传到大陆各地方电视台(包括贵州、云南、四川、山东卫视以及北京电视台等频道播出),中国观众第一次与哆啦A梦在小屏幕上相会。
1989年广东台译制《哆啦A梦》
这个版本的特色有:
. 有取得授权。
. “哆啦A梦”与“灰太狼”的配音员是同一个人。
. 标题用粉红色汉字覆盖原日语,没有配音员读标题。
. 根据《童话往事》(本书介绍了1979-1992年中国引进播出的海外动画片相关情况及幕后故事)中的说明,此配音中的腾腾本名为“王腾”,与下面央视配音中的"腾腾"不是同一人。
. 这个版本的片头用的是红气球版,片尾是在原第一版中截取一帧作为背景,再添加滚动字幕。
. 1991 年,央视版播出后,这个版本就从北京电视台消失了。
尽管比80年代初就引进的 《铁臂阿童木》 《聪明的一休》 《花仙子》等科幻、历险类作品稍晚,但其仍有强大的吸引力。在风靡一时的日本动画片中,《哆啦A梦》可以说是第一次以一个小孩子的视角展现当代社会真实的家庭场景和学校生活。
1991年CCTV-2开播《机器猫》
这个版本的特色有:
. 有取得授权。
. 2001年发行的一张名为《经典少儿歌曲180首》的专辑里,收录了一首名为《机器猫》的儿童合唱团翻唱,其中对机器猫的称呼与本配音一致,为阿蒙。
. 没有配音员读标题。
. 片头依旧是红气球版,片尾是原版里面加文字。
. 根据《童话往事》记录:此版本里前30集为 董浩叔叔给机器猫配音,中途张璐代配了几集,最后的80集换成了“金龟子” 刘纯燕。其中,角色的名字和现在也不一样,哆啦A梦叫阿蒙,大雄叫康夫,静香叫小静,小夫叫强强,胖虎叫大熊。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动画片的黄金时段一直被CCTV-1垄断,而“机器猫”在CCTV-2的播出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之后一段时间里,CCTV-1的 《猫和老鼠》对阵CCTV-2的《机器猫》,一个“美猫”一个“日猫”,虽然一个周日播出一个周六,但仍然竞争激烈,给了观众更多的欢乐。
中国大陆连续3年引进
《哆啦A梦》剧场版电影在新世纪后开始引进中国内地,则标志着“蓝胖子”在中国的又一个新时代。2007-2009年,中国大陆连续引进了《哆啦A梦》剧场版电影《大雄的恐龙》《新魔界大冒险》《绿巨人传》,保持了一年一部的约定,之后却戛然而止, 2010年的《人鱼大海战》至2014年的《新·大魔境》改由发售影碟。
直到2015年《伴我同行》恢复引进后,《哆啦A梦》在中国的银幕之旅才再次开启,并且,引进的时间紧贴日本国内,一个年初3月,一个同年暑假上映,一直延续至今。
“蓝胖子”在中国的起伏命运,与各个时期变幻不定的中日关系紧密相连,隐匿其中的“政治因素”时刻影响着这一流行文化符号在中国的传播。
2006-2008年,连续几年高层领导的积极互访,让《哆啦A梦》的持续引进成为可能。然而,之后的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事件等,则开了中日关系的倒车,代表日本文化的哆啦A梦难免遭到冷遇。
直到2015年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之后,两国关系慢慢缓和,文化交流才得以重启。狂揽中国5.3亿人民币票房的 《哆啦A梦:伴我同行》,正是这时候引进并成为爆款。本片至今仍是引进的8部剧场版电影中的中国票房之最。
《伴我同行》预告片
《伴我同行》之所以票房大卖,除了政治环境利好,主要原因是这部电影就是对央视2套播出《机器猫》动画片的精华提炼,浓缩了关键几集的剧情,并且首次以CG动画形式呈现,很多成年观众在电影院似乎重访了童年。
在这之后的哆啦A梦剧场版,几乎每部都能在六一儿童节上映,但票房再也没有这么高过,因为多数剧场版电影的剧情对中国观众都是新鲜的,没有童年回忆。
《大雄的新恐龙》终极预告
2020年是《哆啦A梦》第9次登陆中国银幕。作为50周年纪念之作,《大雄的新恐龙》在片名上也特意致敬了1980年的《大雄的恐龙》,但非重制之作。全新的故事,全新的冒险,全新出发!
2002年,哆啦A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亚洲英雄”。上榜评语中写道,“它传递了一个超越任何语言的信息:未来会变得更可爱,即使现在你很沮丧,那只是暂时的,你依然可以快乐”。有它相伴,我们是幸运的。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