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刷到一则新闻:北京有小朋友在奥特曼卡片上,陆续花了几百万,被称为“卡王”。(关于奥特曼卡片,有的是卡片对战游戏,有的是游艺厅的街机卡,还有的纯收藏用。通常是以“盲盒”的形式出售。)更离谱的是,这位“卡王”花了这么多钱,也没能集齐所有的卡片。

不管是在网上购物平台,还是街上的文具店小商铺,到处都有卖各种卡片形式的盲盒,盲盒潮流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孩子把压岁钱零花钱都去买卡了;背着家里人偷偷买了一堆卡;和别人互相攀比……

针对“盲盒乱象”,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盲盒经营活动规范指引(试行)(征求意见稿)》意见,拟对盲盒销售的内容、形式、销售对象等方面作出规定,其中提到一点:不得向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并鼓励对小学校园周围的盲盒销售模式包括距离、内容等进行具体规范。今后可能学校周围的小卖部里,奥特曼卡片将“绝迹”。

以下是我和小花妈妈对于此事件的一个讨论:

【小花妈妈】:每个男孩都逃不过“奥特曼真香定律”,静洁老师家的两个儿子有没有特别喜欢奥特曼的时期呢?

【静洁老师】:孩子有喜欢“英雄”其实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心中都会找到一个TA很崇拜的英雄,产生英雄主义的信仰。

我家弟弟特别迷奥特曼,他还很喜欢pokemon(宝可梦)。奥特曼是他仰望的英雄,Pokemon更像是陪伴他的好伙伴,他有一个可以抛的精灵球,画过各种小精灵,这些都是他非常宝贝的东西;而我家哥哥相比奥特曼他更痴迷恐龙,他能跟人聊起上百种恐龙的名字、特征和故事。

所以这些恐龙、pokemon、奥特曼……都是他们小时候的陪伴物,孩子成长中需要这样一个“好伙伴”。

【小花妈妈】:近些年,奥特曼卡片风靡小朋友圈子,也出现不少文首的负面新闻,我看到有位焦急的妈妈留言:

“真心希望能把奥特曼卡牌赶出各种超市小店!感觉跟赌博没啥两样,会让孩子上瘾。”

另一方面,如果完全禁止孩子玩卡片,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在“相信我,你也可以变成光”的感染下,奥特曼卡片已经成为了小朋友们的“社交密码”。有家长说,奥特曼卡是小孩们的一种社交谈资,不谈这些的小孩必然是有些不合群和失落。不玩奥特曼卡牌的小孩,只能回家哭着和妈妈说跟小区孩子融不进去……▼

【静洁老师】:在很多关于奥特曼卡片的负面新闻中,反映出的家庭教育问题更值得注意。

所有娱乐性的东西都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过度沉迷其中,只有它才能打动孩子的话,那就会和打游戏一样上瘾了。“孩子沉迷奥特曼卡片”这些问题看起来是孩子的错,但事实上错在家长。

背后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孩子的生活实在是太枯燥了,TA只能靠这个卡来获得快乐。孩子自控力本身就弱,再加上家长不了解还能做什么,只能去溺爱满足孩子过度、过分的需要,自然也就让孩子“深陷”其中。

正确解决的思路应该是让孩子的生活不那么枯燥,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孩子的成长需要伙伴,但伙伴并不是只靠奥特曼卡片来建立或维系的,比起奥特曼,我更鼓励孩子到现实生活中去参加活动,尤其是课余的体育活动。

我家弟弟也超爱奥特曼卡片,小时候下课后经常拉着我去买,但我最多每周只会给他买一套盲盒(里面大概有个三四张卡片),并鼓励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到体育活动上,也更愿意给孩子在体育上投资,买设备,买服装,买课程,去踢球打球……这些金钱投入都有,但绝对不会花这么多钱,放在一个像奥特曼卡片这些非常单一的娱乐活动上面,过度投入单一的娱乐给孩子带来的只会是沉迷。

【小花妈妈】:像开头新闻里让孩子去成为的“卡王”,愿意给孩子花巨款的这位家长可能把自己都“搭”进去入坑了,现在的盲盒跟以前的水浒卡不同,升级过的成瘾机制成年人也很容易欲罢不能。

如果孩子心目中的楷模是奥特曼,这并不等于家长要支持孩子花数千元数万元,那我们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把这些“英雄信仰”转化成正能量呢?

【静洁老师】:我们作为家长要做的不是打击孩子的梦想和英雄,而是要拓宽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从虚拟的空间世界中的人事物,扩展到真实世界里。尤其是顺着年龄的增长,TA的英雄最好是来自于孩子阅读中、生活中自然而然碰到的。

家长的引导不是想办法让孩子爱上某一个东西,而是营造一种环境,让孩子能这个环境里能找到自己所向往的。比如我家弟弟刚开始喜欢上音乐时,宫崎骏动画里的音乐尤其打动他,因此久石让是他一直崇拜的作曲家。于是,我便支持他和小伙伴一起演奏出宫崎骏动画里的音乐,而不是仅仅沉迷于看动画。除了久石让,肖邦、贝多芬也是他相当崇拜的音乐家。

像我前面讲到我支持孩子进行体育锻炼,这些都是在给孩子营造一个环境,让孩子既有自己的虚拟精神世界,又能可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自己喜爱的事做。这样孩子更多的时间转移到了真实的世界中,去自己动手动脑,否则的话,观察那些沉迷于游戏、卡片对战的孩子,他们始终被一个虚拟的东西牵着,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动手也不动脑

所以,我觉得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里孩子喜欢的东西要慢慢共存、生交集,真实世界的占比一定随着年龄慢慢增大,真实世界里的“英雄”也要越来越多,基本到了12岁孩子青春期的时候,他可能就要在自己生活中找到真实的崇拜者,或许是某个老师、作家、音乐家……

至于这些英雄怎么得到,就是在家长帮助下营造的环境中,去经历,去阅读,去交朋友……慢慢找到自己崇拜和喜爱的人物和兴趣。

【小花妈妈】:一个好的楷模能对孩子的思想和精神都产生影响力,我记得静洁老师在格局养育系列《父母的格局》里,就有提到哥哥有一位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的楷模——国际性学生环保组织“根与芽”创始人珍·古道尔女士。

【静洁老师】:珍·古道尔女士是英国生物学家和动物行为学家。用“根与芽”微小却持久的力量去改变世界!是她提出的口号。

哥哥初中起,立志跟随珍·古道尔的精神,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环保主义者。加入组织后,他几乎每天中午的午餐时间和下午的课间时间都会去两块“黄金宝地”,卷起袖子做种植实验,有时回家满脚满裤腿的烂泥。在我眼里,这是莫大的荣耀,因为孩子心中有追求了。

后来哥哥成长道路上的很多事都有珍·古道尔环保精神的影响,比如一年夏天,哥哥加入了国际青少年组织“解救孩子”(Free The Children),去肯尼亚做志愿者,体验和参与贫穷社区的水环境治理和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等环保工作;哥哥对大学科目的选择也牢牢聚焦在环境保护上,希望能找到一个环保新闻相关的专业,用他的摄影和对环保的热情来推动世界环保运动……

当孩子的心里拥有了一位可以崇拜、仰慕的精神楷模时,TA便有了追求的目标和行动的力量。

【小花妈妈】:我还有一个疑问,就是现在孩子的压岁钱零花钱普遍比较多,自由支配度也很高,他们自己就能拿钱去买卡。因此也导致“在集卡上乱花钱、游戏里买皮肤买装备、打赏主播”这类孩子乱花钱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孩子金钱教育的缺失。金钱教育怎么做才比较好?

【静洁老师】:有很多家长会觉得:反正是孩子自己的压岁钱,随便TA怎么花都可以。让孩子完全自己保管支配压岁钱会给TA造成了一个念想——这钱可以随便花。这样孩子可能花到自己沉迷的卡片、游戏,或者家长不支持的事情上去。

我记得很多年前给孩子压岁钱是一种仪式感,一个红包里的钱不多,可能就一两张小额纸币。孩子们也会小心翼翼地把压岁钱放好,会放在自己的抽屉里,夹在自己的笔记本里。

后来渐渐随着经济发展,压岁钱越给越多,数千上万都不稀奇,压岁钱的传统寓意也有了些变化,成了应付人情往来的“面子活”,这种大人们拼面子的压岁钱不是孩子想要的,更不是孩子需要的。这也能解释很多孩子的压岁钱现在都“充公”了:“别人给你,爸爸妈妈也要给别人家的小孩……”

在我的看来,财商教育不是教孩子怎么把钱从少变多,我们要明白,孩子眼里,钱和时间一样都是抽象的:它们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合理去花?因此,让孩子了解钱的用途和赚钱的途径是很重要的一步,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靠自己能力赚来的钱,会有一种幸福感。

【小花妈妈】:确实在小朋友眼里钱是抽象的,他们对钱没有概念——比如有的娃要赔同学的塑料水壶,结果拿了500元大钞给人家……在《父母的格局》一书里,曾提到用“必要”“需要”和“想要”3个分类来跟孩子讨论如何管理和控制自己的愿望。

【静洁老师】:从很小开始,我和孩子不会就钱谈钱,而是在引导他们为自己的愿望练习分类,愿望分成三类:必要、需要和想要。“必要”就是无法替代的事物,也就是必须照单做的事;“需要”就是不可缺少但可以考虑替代方案的;“想要”纯粹是个人的一个愿望。

我来举个例子。孩子上学要交水费才能喝水,那么喝水就是孩子的“必要”开销,所以无论如何家长都要为孩子的“必要”开销买单付钱。

接下来,孩子喝水就“需要”一个水杯或者水壶。经初步调研,我发现保温杯有的只需要 10 块钱,有的却需要 100 多块。为了保证孩子的饮水卫生和安全,我认为那个 100 块钱的保温杯是孩子“需要”的。然而,如果孩子提出要买更贵的保温杯,我就会提醒他为自己的“需要”做一个思考,那个比 100 块钱更贵的保温杯是“必要”的吗?还是可以被其他选择替代的呢?

那么,孩子的“想要”是什么呢?是小卖部去买的含糖饮料,或者其他更有吸引力的冷饮。对于“想要”的东西,我们可以想办法来延迟满足,或者提供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来部分满足。比如,在我们家里,冰箱里不放碳酸饮料,如果“想要”喝饮料,可以和父母讨论,我们一起去买当天能喝完的数量。而在学校,我是不会给两个儿子钱用来买饮料的,因为这个“想要”是可以被白开水替代的。

每次花钱之前,和孩子一起反复练习这个愿望分类。久而久之,一到花钱时,孩子就会自然地启动愿望分类的思维模式。

钱带给孩子的,有正面的影响,也一定有负面的影响。静洁老师的财商启蒙原则就是,减少钱财对孩子幼年时期的负面、纯物质的熏陶,选择钱财和物质的正面力量,来为孩子做价值观的启蒙教育。

关于理性消费、坦然面对得失、合理对待金钱的观念,都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耳濡目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