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喊你起床的不是闹钟,而是梦想。这句火遍大江南北的名言金句,正在被当代年轻人变成现实。

21世纪,其实是一个梦想至上的年代。

被称为“Z世代”的年轻人,一出生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天生接受的是多元文化,打开生活的方式也更加多维。他们不再像前人一样瞻前顾后、谨慎行事,而更会从人生意义和放飞自我的角度看待世界。

相比老一辈,年轻人对梦想更加坚定、更加勇敢了。/图虫创意

有听过这个流行段子吗?“不要大声责骂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

这并不是说当代的年轻人不能吃苦,与之相反,他们不怕也非常能吃苦,只要“值得”。给予他们反抗无趣日常生活的底气,不甘于被世俗同化的挣扎拼搏,正是他们在坚守的自我。

为梦想而活,已经成为一种新生活方式的风潮。不再是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梦想,而是从一开始就朝自己的理想生活奔赴而去。觉醒自我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懂得实现梦想比找到梦想更重要,不去做只懂“做梦”的人。

欢迎各位梦想家,来到“造”梦时代。

沉迷搞钱,无法自拔

很多人说,当代年轻人一心只想“搞钱”,从另个角度来看,这其实是为了实现梦想自由。

数据显示,中国的Z世代人群(15-23岁)人数计2.6亿,2020年代的Z世代将占据整体消费力的40%。

消费主义盛行,无论是否实现了“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财务自由”……已经是消费主力军的年轻人,都在用他们的消费能力证明无论向往什么“自由”,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梦想自由”。

上一个因为实现“梦想自由”引爆舆论的,是前字节跳动员工郭宇。2020年2月,原字节跳动资深技术专家郭宇在朋友圈和微博发出了一封告别信,宣布自己“在28岁的末尾退休”。

年轻退休,财富自由,旅居国外——他身上的每个关键词,都准确无误地戳中了囿于工作间的年轻人的痛点,直击心灵。让人情不自禁地升起探究欲:他是怎么做到的?

成为舆论焦点的郭宇接受了媒体采访,他的“退休之路”经历也被各大自媒体不断复盘分析。

在他的几次访谈中,郭宇一再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人,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但这些自述里头,多的是努力到拼命的细节。

每天打地铺、格子衫好几天不换、不洗头头油得结板……北漂程序员的高压工作模式,在郭宇口中变成了轻描淡写的“从五湖四海来到北京、怀揣梦想的年轻人”的生活日常。

郭宇没有选择把光鲜背后的努力诉之于口,本质上来说,郭宇是一个充满狼性的狠人,他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才能做到每一步都完成得极其出色。

郭宇是不可复制的局外人,他是忠于自我的心内人。

郭宇28岁退休的文章在互联网掀起一阵热议。/梨视频

像这种怀揣“英年退休”梦想的年轻人,有个统一的名字叫“FIRE族”。

FIRE,这四个字母是他们的目标、口号和宗旨的缩写:“Financial independence,Retire early”,直译的意思是“财务独立,提早退休”。

说白了,FIRE人群追求的正是先辛苦再享受,把剩下的人生都变成可支配的自由时间,就可以尽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FIRE生活并不意味着悠闲地坐吃山空,它需要持续的低欲望极简生活作为支撑,还需要相当强大的自制力和理财能力。

豆瓣的人气小组“利息生活|投资理财”有60多万成员。简单来说,他们的宗旨就是“搞钱”,为了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必暴富也能实现梦想”。

在组里,每天都有大量的组员分享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理财经验。关于梦想,年轻人所求的不过是最简单的一个决定——无论遇上什么事,我们可以自由地做选择。

实现梦想的年轻人,正在身体力行自由二字。

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新裤子乐队代表歌曲《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虽“丧”但治愈。仔细看它的歌词,就能知道它为什么受年轻人欢迎——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自嘲“还没年轻就变得苍老”的年轻人,决定要抛开“物质的骗局”,打破焦虑。“打工人”等热词诞生的背后,其实是年轻人抗议随波逐流的态度宣示。

最近大火的台剧《俗女养成记2》,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39岁的女主角陈嘉玲,没车没房没结婚,一无所有地从大都市回到乡下老家,但她说“我人生的下半场才刚开始”。

谁说30岁不可以冲锋陷阵?这正是最有力气的年纪。/《俗女养成记》

这可能就是我们大多数人生活的本质。不是什么被生活打败后仍然热爱生活的英雄,我们或许一事无成,但“就算被当作是失败者,那又怎样,关你屁事啊!这是我的人生”。

《俗女养成记》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或许就在于它真实但不残酷。

不受世俗眼光偏见的影响,不去因为盲目追逐世俗功利而焦虑。我们面对生活的困境,有另一种可行且积极的解法和态度:在和不成才的自己握手言和之后,我们仍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播客“随机波动”的一期节目《人的疆域,略大于刘小样的平原》中做过这样的讨论:我们不知道该出走到哪里去,才能有一种新生活的可能。没有一种替代性的生活告诉你说,如果你不想过今天的生活,还可以选择这个。

没有现成的答案,那我们就去创造一个新的答案。我们还不知道答案是什么,但我们知道它的名字叫“梦想”。

《俗女养成记》给出的答案是:在接受“做不到”的自己之后,始终尊重自己的内心选择。

选择不再为不合理的工作买单,是年轻人忠于自己跨出的第一步。/《俗女养成记》

陈嘉玲的新生活绝称不上是逆袭,她依然是那个被生活反复蹂躏的小可怜,但不同的是,现在她所做的一切,都遵从了自己的心意。

“梦想自由”同样应该是承认失败的自由,不向焦虑妥协的倔强。

下定决心回老家生活的陈嘉玲曾经问过妈妈:“你会不会失望?”妈妈回答她:“你不会,我就不会。”

就像她用来安慰自己的那句《侏罗纪公园》里的台词:“生命会找到自己的出路。”

造梦家,三十而盛

不得不说我们误解了“三十”这个数字很多年。

比如说三十而立,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年龄焦虑。到了三十岁,就必须有所成、有所得,才能叫“立”起来。

但“三十”真正的意思,应该是从三十岁起我们开始逐渐构建好我们的世界观,去认真看待这个世界。

最近的热播网综《披荆斩棘的哥哥》有一个名场面:哥哥们合唱《Knockin’onHeaven’s Door》,其中最圈粉的是黑豹乐队主唱张淇。

年纪30+的乐队主唱张淇,活出了大多数人不敢活出的样子。/《披荆斩棘的哥哥》

2013年,张淇成为黑豹乐队第十任主唱时,已经32岁了。

从第一次提出想做黑豹乐队主唱到如愿以偿,张淇花了6年时间。他参加过“快男”,但止步于西安赛区十强;他签过唱片公司,很快又解了约……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事业上经历过多次打击”。

但正像他在歌里唱的,“别放弃多年坚持与执着的梦,生命在呐喊”。

32岁才开始实现音乐梦想的张淇,就是“三十而立”的最佳证明,他在自己的梦想世界里“立”起来了,接下来所需要做的,不过是随心所向的乘风破浪。

1991年,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全国热播的剧集,首次全方位地展示了打工人在广东生活的浪漫与艰辛。带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青春激情,是那代年轻人闯荡世界的梦想。

怀揣梦想背井离乡打拼,一直都是都市年轻人最美好的剪影。/《外来妹》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当时极为流行的顺口溜。那个掘金年代,对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就是选择“活法”和“梦想”的人生节点。

时代的转变解锁了传统的社会观念,不同年代的年轻人有过无数次的追梦之旅,改变的不只是打工人自己的命运。

关于追梦的故事,也是社会个体化的历程。大时代之下,家的模样也随之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被三口之家代替;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而今,独居青年、空巢老人、都市新移民成为中国家庭的新日常。

新世代的年轻人,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梦想。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追逐梦想从来不止一种方式。/Unsplash

2009 年,《新周刊》定义90后:“他们不是另一代人,他们是另一种人”。“他们的父母,曾是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而他们更独立,更强调个体差异和个体价值”。

“无公害、无国界、无禁忌、无现金的四无青年来了,世界准备好了吗?”这是那一期《新周刊》刊首语对90后的期待。

而现在第一届90后已经跨过三十这道坎,进入人生的新阶段。他们依然在以更超脱的姿态、更稳定的情趣和更广阔的世界观宣示他们的主权。

“从不需要别人告诉我怎么活,我的选择造就我。”

眼里有光,胸中有火,做任何事都有不服输的韧劲,永远为爱发电,也永远能热泪盈眶。无论再过多少个三十年,这就是少年应该有的模样。

梦想的开始,应该是三十而盛。

三十岁,一切正含苞待放,一切都如箭在弦。/《三十而已》

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三十年的波澜起伏中,不同年代都有着相同的奋斗故事,属于普通人的追梦主旋律。

“筑梦三十载,奋进新时代”——这既是广发证券和时代的共振,亦是他们和客户的共鸣。

广发证券推出的三十周年形象大片,呈现出一代代时代奋进浪潮中的参与者和支持者,他们的故事和生活的动人之处。

记录三十年的大时代发展,见证14亿+的“小人物”的生活,只因每一个梦想都值得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