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刘岩:舞台转换,热爱永恒(儿童舞蹈我的梦想跳舞)儿童舞蹈我的梦想,
从丝路舞者到北京舞蹈学院教授,成立资助孤残儿童舞蹈教育的文学艺术基金(刘岩文艺专项基金),与“星星的孩子”对话,再到北京市政协委员,致力于校园美育……舞台不断转换,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刘岩对舞蹈永恒的热爱。
2008年7月27日,距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还有12天,舞蹈《丝路》正在彩排,即将在万众瞩目中迎来自己高光时刻的主角刘岩,万万想不到会在这最后一次彩排中,从三米高台跌落……从此有着世界上最灵活双腿的年轻舞者,开始了轮椅人生。然而,跌落后的身体却保持着舞者的姿态,以一种难以想象的向上的力量爬出低谷,重回舞蹈世界——她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博士,研究手舞,之后到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任教,资助孤残儿童的舞蹈教育……她以对舞蹈的非凡热爱自我疗愈,也疗愈世界。
刘岩 北京舞蹈学院教授,北京市政协委员
重启,相信“相信的力量”
面对刘岩,总会不自觉地小心翼翼,生怕触碰她内心的伤痛,一个热爱舞蹈的人因为变故再也不能跳舞了,那是多大的痛苦啊!刘岩却说:“我从没停下过,我的梦想就是跳舞,从前是,现在是,未来还是。”
14年前,受伤后的刘岩一度变得脆弱、敏感,短暂迷茫后,她觉得自己依然无法放弃舞蹈,于是她决定了未来的方向——“考博士,回北京舞蹈学院当老师。”“无法用腿跳舞,手也一样能舞,我可以教别人跳舞。”
考博士就算对健康人也绝非易事,当刘岩向导师冯双白坦承自己的“破碎”,诉说自己仅剩的勇敢时,冯老的一句话令她受益终生:“刘岩,你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她慢慢琢磨,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打败自己的往往是自己!于是拾起被落下的勇气,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学业,以“中国古典舞手舞研究”为方向,思考如何继续舞蹈事业、如何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美。2010年,博士成功上岸让刘岩再一次由内而外地肯定了自己。
博士后出站后,刘岩如愿到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任教,进行舞蹈科学教学和研究。10年间出版两本手舞著作《手之舞之》《手之印相——手印与中国古典手舞之关系研究》,成为中国研究手舞第一人。
重启生活,因舞蹈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又因舞蹈重新“站起来”,舞蹈带给刘岩的是永远向上的力量,她希望把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人。当她偶然了解到特殊儿童的生活状态后,刘岩决定要尽己所能给他们带去快乐,也为他们的人生带去更多可能。
此时,“相信‘相信’的力量”成了刘岩资助孤残儿童学习舞蹈的源动力。她的想法很简单,资助孩子们跳舞,让那些不幸的有残疾的孩子也能有舞蹈做伴,也能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最纯粹的快乐,让他们找到内心的驱动力,相信自己的力量。2010年,刘岩文艺专项基金成立了,在基金会举办的第一次公益募捐义拍中,刘岩几乎拿出了自己所有有价值的收藏。基金会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支持,募得了600万元启动资金。就这样,刘岩开始了公益舞蹈之路。
疗愈,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刘岩为自闭症儿童带来实验舞蹈疗愈课程
约访刘岩时她正在筹备第八届“天使的微笑”儿童公益摄影展。一身运动服,扎着高马尾,上身挺拔的刘岩自信又从容地讲述着八届“天使的微笑”摄影展记录下来的刘岩文艺专项基金十余年帮助的孩子们那些令人感动的美好瞬间。
刘岩文艺专项基金主要资助孤残儿童的舞蹈教育,对第一批资助的162个孩子,刘岩记忆犹新。她的第一次创作是为11岁的听障儿童范杰编舞。
在没有声音的世界里踩准每一拍,还要和专业舞者完美配合,对范杰来说难度太大了。但他太喜欢跳舞了,尤其是街舞,他的渴望深深打动了刘岩。刘岩一下子有了灵感,在融合了迈克尔·杰克逊经典动作的基础上,用现代舞流畅轻快的动作结合西班牙民歌的曲调,她给范杰和青年舞者马蛟龙编出一支双人舞作品《对他说》。终于,在刘岩的鼓励下,范杰投入训练,最终在几十个舞蹈作品中脱颖而出,被选中到国家大剧院演出。
范杰和马蛟龙站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他们用跺脚带来的地板振动作为暗号,完美演绎了《对他说》,谁也看不出范杰是有听力障碍的非专业舞者。观众席上,从四川跋涉而来的范杰母亲百感交集,流下了自豪的泪水:“虽然我儿子听不到,但我儿子很优秀。”刘岩说:“舞蹈给听障儿童带来的不仅是未知世界的美妙‘声音’,更帮助了他背后的家庭。”
为特殊儿童编舞不仅给他们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改变着刘岩自己的生命质量。“舞蹈本身就是疗愈的过程,公益更是。11年来我和孩子们相互滋养、相互治愈,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2021年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资助的主要对象是自闭症儿童,她希望用舞蹈疗愈方式,帮助他们发掘兴趣点,赋予孩子们从事更多职业的可能。刘岩和她的团队来到儿童行为康复中心,给孩子们带去为期三个月的实验舞蹈疗愈课程。不同于传统舞蹈教育的带领式教学,刘岩用游戏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用大纸人领舞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跟随音乐舞动,洞察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感受舞蹈本身的快乐。还用绘画涂鸦、戏剧、诗歌朗诵等方式启发孩子多彩的情绪。刘岩在教学中放低自己,满怀赤诚拥抱每颗“星星”。
从用哭声作“见面礼”,到期待每周的舞蹈课;从与陌生人零沟通,到第一次发出友好信号主动和舞蹈老师拥抱……孩子们诚实的身体反应,让自闭症干预机构的老师感到惊讶,也让特殊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希望。
2021年末,第八届“天使的微笑”摄影展在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间向公众免费开放,一张张照片聚焦这些“来自星星的孩子”的生活状态,捕捉他们最自然的瞬间表情,记录他们笑对苦难的纯真面庞,以唤起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
美育,成就舞蹈滋养人生
刘岩为听障儿童编舞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的刘岩,助力美育也不遗余力,处处可见她认真履职的身影。
2016年的某天,基金会负责人给刘岩送来一个好消息:“扎西顿珠获得全国专业举重比赛第三名!”刘岩高兴地拍起手来。2010年的玉树地震,让许多孩子成了孤儿,14岁的扎西顿珠是他们中的一员。刘岩文艺专项基金资助她在北京学习舞蹈。面对生活的重大变故,心理健康需要特别关注,刘岩坚信舞蹈可以让她遭遇重创的心灵得到慰藉。对扎西顿珠来说,音乐、舞蹈带给她的不仅是学会了一支舞的成就感,而是在和同伴合作、与音乐交流中,“有了向内向外的输入和输出”,终于走出伤痛,重拾快乐。许多年过去,回到家乡的扎西顿珠已为人妻为人母,虽未从事与舞蹈相关的行业,但被舞蹈疗愈过的痕迹却流淌在她的血液里,一直润物无声地滋养着她的人生。
刘岩说:“这就是舞蹈教育对孩子心灵的重构作用,舞蹈表现生活的美好,并借此陶冶情操,培养孩子的自信。通过舞蹈教育,影响他们一生。”
2021年“双减”政策推出,刘岩又在思考如何更好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快乐全面成长。她希望将艺术教育合理有效地安排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用持续的艺术活动提升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艺术熏陶。在近期召开的北京市政协常委会上,刘岩提议“中小学课后服务中可以多增加一些艺术类活动,给学生更多选择”。要加强艺术教育人才队伍的建设,降低家长在孩子艺术教育上的投入。
如果未曾经历那次坠落,可以预见刘岩会一直跳在镁光灯下,享受舞台带来的欢愉。但现在,舞台转换、角色轮转,她用代表美好祝愿的合手兰花指,传播着温暖与爱的力量,用舞蹈和公益的双腿,朝着美好未来边走边舞……
来源: 中国妇女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