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要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堙埋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看到正在酝酿中的宇宙。孩子的存在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罗曼·罗兰

发表了上篇文章《意识形态 | 之,二篇》后,我意识到可能会有些朋友对“孩子心态”有疑问。比如,成年人的世界,哪里容得下“孩子”当道?

这里明显有个理解上的偏差,我们今天来阐述一下。

01

听身体的

我们所说的孩子心态多指精神状态,不是行为举止上的“小孩”,毕竟是个成年人。当然,偶尔幼稚一下也很可爱,但绝对不是心智上的幼稚,成年人的幼稚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情趣。

我也常常很“幼稚”地做了很多蠢事,但事后,我又很开心自己做了蠢事。成年人做蠢事是有内在需求的,你应该感到高兴,做蠢事说明你听从了“身体”的指挥,而不是“大脑”的。

我们总是克制自己不干蠢事,因为我们总是用“脑袋”权衡利弊、评估后果,而不去顾虑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造成的结果就是,自己和自己不断地拉扯、纠结、痛苦,最后大概率是后悔的。

内耗就是这么产生的。感觉似乎什么事情也没干,但身心俱疲。

你应该第一时间听你内心的召唤——就是身体的反应。身体的反应是最直接、最真实的,通常,那就是你想要的答案。

如果用小孩的眼光来看大人,他们一定认为我们干的那些蠢事才是对的,我们认为对的事情,他们会认为很奇怪。

我们已经下意识地做了“错误”的判断,认为孩子的心态和行为是不正确的,所以才会觉得这两者之间有矛盾。

真实情况是,大人们的认知已经固化了,我们看到的世界和孩子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孩子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的感触来探索、了解这个世界,所有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如果他们盯着一朵移动的云、看着搬运食物的蚂蚁而出神,千万不要用大人的眼光说:“你在发什么呆呀,赶快去写作业吧......”

你根本不知道这个状态就是“心流”。

成年人的世界是很少出现“心流”的,如果你有这种状态,那么真的要恭喜你,这是难能可贵的。

史蒂芬·平克在《心智探奇》(How the Mind Works)“视觉感知”这一篇写到一个案例,里面附了一张图,是个平面图,如果你能在平面图的状态下看到一副立体图,那很幸运。

通常是需要技术才能将平面的东西变成立体的,比如3D眼镜,但如何用裸眼就能看到立体视图呢?

大部分人是看不到的。

平克引用了泰勒的一句话:“立体视觉就像爱情,如果你不能确定,你就还没有体验到。”

很幸运,我看到了一副立体图,但不是一两下就做到的,也是折腾了大概十分钟的样子,这需要极度专注才能做到。所以,等我一通胡乱操作后,终于看到了,内心非常的兴奋和喜悦,我直接大叫了出来:“I did it.(我做到了)”

等那幅立体图从我眼前消失,或者说,是我刻意抽离了出来,接着,我来来回回尝试了两三次,直到我确信自己真的看到了。因为过于专注,结束后,我觉得头晕目眩。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现象。文章《为什么总是没有办法专注?》介绍过,人的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专注模式是会消耗人的精力的。

专注模式,就是任务正激活网络,TPN(Task Positive Network), 当你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处理任务时,TPN发挥作用。

立体视觉不是两只眼睛凭空具有的,这种回路早在大脑中布好了线。

尤其是,想要看到立体图,需要让物体极度靠近自己的眼球,近到眼睛无法对焦而产生重影。当你停止做这件事后,头晕目眩的反应在几分钟内就会消失不见的。

02

心流

然后,再来说说日常里的“心流”状态吧。这次不会像上面提到的那个小实验这么让人“用力”,相对比较自然。

L小姐是比较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如果你们记得的话,我常常强调,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你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不会觉得那是一份工作,而是你真的想这么做。这时,你会忘了世界的存在,你只会听得到自己的心跳声。

比如,写作的时候,除了非常大声的音乐陪伴着我,只听得见敲打键盘的声音,周围一切都是静止的。我在和我自己对话。

我也常常搞不清楚,到底是有音乐还是没有音乐,我似乎在听、又似乎没在听,只是感觉需要一点音乐,而且要很大声的。后来我在想啊,也许正是这种外在的吵闹,更让我觉得内心的安定,这是一种特别有趣和协调的状态吧。

当我去思考这个现象时,才意识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嘈杂的啊,越是在嘈杂的环境里专注,越是能激发创造力。

今年10月份,《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个展,我和几位小伙伴去现场录制视频,当唐老师介绍到“纽带”那件作品时,他说那件作品的灵感来自交响乐,事实上很多灵感来自音乐,他很喜欢交响乐。

“创造力”这个神奇的东西,需要有一种介质去激发,每个人所需要的介质是不一样的,发生作用的阶段也不一样,有些人是靠音乐,因为简单、易操作,但并不是只有这一种方式。

我们再回到写作,写的过程中,需要音乐,因为写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汇整的过程、糅合的过程;但是写什么,这个灵感可能来自于读了一本书、看了一部电影、和朋友聊了个天、路上见到一个现象、等等。

简而言之,都是一些不经意的发现,大家注意捕捉这样的瞬间就可以了。透过阅读、电影、交谈、现象,来捕捉。

如果,你的一天24小时除了8小时睡觉,剩余16小时都在忙着工作,你连每天经过那棵树的颜色由绿变黄、由黄变绿都没发现,那即便你在阅读一本书、看了一场电影,无时无刻都在和朋友煲电话粥,也没有任何帮助,你的“心”太忙了,你发现不了身边的美好。

03

一幅画

如果长期阅读L小姐文章的朋友们,应该有发现,这篇文章的内文配图和以往不太一样,我用了一张小朋友的画。

这幅画的名称为《麻雀的游乐园》,是我6岁的外甥女画的。

提到这幅画,并不是因为她画的有多好,而是在我和她的对话中,她的创作意图让我震惊,不敢相信这是一个6岁小孩说出的话,她说的那么自然。

我说:“这幅画的名字是什么呀?”

她说:“麻雀的游乐园。”

我说:“它们都在干什么呀?”

她说:“麻雀宝宝在玩,爸爸妈妈在给宝宝们找食物,爷爷奶奶在休息。”

我说:“哪些是宝宝,哪些是爸爸妈妈,哪些是爷爷奶奶呢?”

她说:“你看,我这里画了线的呀,最下面城堡里的是麻雀宝宝,中间的是爸爸妈妈,最上面的是爷爷奶奶。”

我说:“为什么爷爷奶奶在最上面,在外面?”

她说:“爷爷奶奶老了呀,他们自由了。”

当下,我竟然不知道说些什么......

她似乎已经透过自己的生活轨迹,看到了人的一生大概就是这样的,她是那些麻雀宝宝,每天无忧无虑地玩耍着;爸爸妈妈每天忙碌地上下班,赚钱给她买好吃的;爷爷奶奶退休了,不用工作了,可以每天陪着她,所以她觉得人老了就自由了。

外甥女从小就不喜欢那些常规的学习,一说到看书、学习她就发愁,找各种理由和借口。她喜欢画画、喜欢运动,是真的很喜欢;画画、游泳、滑冰这些兴趣班是她自己要报名的,而且很享受其中。她在家的时候,也不像其他女孩子那样玩洋娃娃,她喜欢堆积木、喜欢各种各样的车子。

画画、运动,大概是遗传了妈妈、爸爸的基因。她的妈妈是学艺术的,虽然现在的工作好像和艺术没有太多关系;她的爸爸是个运动达人,爱好各种球类运动,现在参与的少了些。

她知道我喜欢看书,每次来我房间,总是带上一本书(她的绘本),她认为这是和我相处时,最好的打开方式。真相是,最后都是以让我陪她玩过家家、堆积木之类的游戏收场。

她可能不是别人眼里的学霸,但我觉得这样的小孩身心健康、内心有爱,很重要的一点,她极具创造力。我常常会从外甥女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04

总结

成年人的世界,做个孩子是指,保有孩子的心态,纯洁、善良,真诚地和这个世界相处。

真诚的前提是,不对别人撒谎;最要紧的,不对自己撒谎。

当我们一直处在这种状态时,才不会被外界的纷杂所干扰,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向往;做什么事都会得心应手,随时进入“心流”的状态,那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THE END-

L小姐书

搜索公众号关注

让我们

理性看待人事物

#阅读更多我的文章#

意识形态 | 之,二篇

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素问之,四篇

意识形态

诗歌鉴赏 | 今夜,我可以写出最哀伤的诗​

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素问之,三篇

丽江虽三天,抚慰人间三十年

诗歌鉴赏 | 一切都是因为爱情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 之,四篇

女性主义 | 一本书和一部电影引发的思考

576天坚持做一件事,你经历过吗?

诗歌鉴赏 | 迷途中等待一朵花开

诗歌鉴赏 | 我喜欢你是寂静的

L小姐和你20年后的约定,你准备好了吗?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 之,三篇

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素问之,二篇

中西方爱情观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思想启蒙吗? | 之,二篇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 之,二篇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还需要思想启蒙吗?

论语 | 学而篇第一

究竟是什么,阻碍了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

这个夏天,读些无用的闲书吧 | 2021

真理和民生之间做个选择,你怎么选?

科学是建立在假说之上的

什么是文化?

不婚不育的低欲社会,真的好吗?

现代人都应该懂点医学常识 | 黄帝内经

贫富差距正在加速世界的割裂

李约瑟之问,到底是在问什么?(下集)

李约瑟之问,到底是在问什么?(上集)

当代经济体下,如何自我定位?

不把自己当回事的时候,已经成功一半

实现财务自由就自由了吗?

透过表象看本质

你还在为了读书而读书吗?

国际读书日 | 好书分享

关于旅行的那些事儿

完美,并不存在

怎么样才算努力?

什么是铜臭味?

说给女性同胞的一些悄悄话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什么是文明?

爱情该有的样子 | 之,电影

爱情该有的样子

当我们说学习一门语言时,我们在说什么

大学(下集)

大学(上集)

2021年正确打开方式

来自未来的一封信

道理都懂,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生命 | 之,拥抱不确定性

生命 | 之,精神分裂

生命

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是时候,和沉默说再见了

因果关系 | 之,大量悖论

因果关系 | 之,贝叶斯网络

关于因果关系

关于基因,我们还需要知道这些

时间的本质

未来,家庭将以什么形态存在

年轻一代在想什么(下集)

年轻一代在想什么(上集)

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什么是真正的快乐?

为什么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

为什么总是没有办法专注?

也许,你生活在一个被设计好的空间

不要让自己过的太舒服,因为很危险

人格分裂的正常人是如何练就的

这个夏天,读些无用的闲书吧

还能好好谈个恋爱吗

改变世界?还是改变世界(下集)

改变世界?还是改变世界(上集)

一年读多少本书才算读书呢

好人有好报是有科学依据的

原生家庭论,不过是一场误会罢了

我们的父母会偏心眼吗

我们为什么越来越喜欢独处

我们的傲慢与偏见

蓝色经济对我的启示

幸福,可能不是你认为的那样

理性的人没有人性吗

给职场新人的一些小建议

还没有想过死亡这件事吗

人在什么状态下开始探讨哲学

老板应该是企业的公仆,而不是制裁者

说说婚姻这件事

一份探究底层逻辑的书单

从《奋进的旋律》看创业

线上似乎是未来,线下没机会了吗

我想给疫情平反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的31天里,我在做什么

不同经济体下,价值观的碰撞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