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田佳玉 通讯员 贾依琳

环翠区温泉镇亿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二楼,空气中弥漫着艾草的清香。挨着楼梯的一个开放式房间,每天都有一群人在这里择艾草、磨艾草。他们年龄都在17岁以上,笑笑闹闹是常态,面对来到这里的陌生人,更是会齐齐露出好奇又满怀善意的目光。

这是一处公益组织,名字叫石磨艾坊。在这里工作的人,大多是社会意义上的“智力障碍者”,他们像小孩子,又有些不一样,不仅能自力更生,而且热心公益。这是温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结出的硕果,2020年6月,温泉镇提供场地建立了亿和社区“艾之家”公益基地,通过提供种植场地、购买艾绒产品、捐赠定位仪等方式,关爱着这群孩子。

磨艾粉、做艾柱、学习烹饪……基地内,大家在志愿者老师的带动下,从基础学起,一点一滴用心做事。普通人一上午能择一箩筐艾草,可对于他们来说,一上午只能有小半盆成果。即便如此,公益组织的发起人姜新也觉得“十分值得”。

当初,姜新曾把第一批来培训的孩子们的家长请来,让他们体验用孩子们磨的艾绒做艾灸。活动结束,很多家长泣不成声。“许多家长听说了我们这个组织,从烟台、沈阳等一些地方过来,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个能放心、干得下去的工作。来到这里的孩子,性格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姜新说。

第一次开展技能培训课程,孩子们被教导使用钱币,下了课,还算不大明白数字的小悦揣着14块钱去了超市,想买三件衬衣,一件给爷爷,一件给大爷,一件给父亲。

坐在人堆里的瑶瑶,起初十分孤僻,拒绝与人交流,但志愿者发现她对音乐情有独钟,能随之翩翩起舞。于是,在一次广场舞大赛中,石磨艾坊组织参赛,志愿者们安排瑶瑶当领舞。在这之后,她总是积极参与集体讨论,脸上常常挂着微笑。家住张村镇的一名智力障碍者,每天公交车通勤要3小时,但天天雷打不动地来上班。此前,他成日呆在家里,社会上“高难度”的工作让他望而却步。前不久,姜新接到了朋友的电话。朋友开车礼让行人时,一群人走过,只有一位穿着“白手杖石磨艾坊”红马甲的人回首朝他致谢,电话匆匆挂断,留下一句感慨,“你们的孩子被教得很好。”

石磨艾坊公益组织的成立,源自一个偶然。2017年,时任威海市盲人协会主席的姜新,带着取得推拿师资格证的盲人们为市民进行理疗,希望获得更多来自社会的认可。那时,威海80%的盲人已经取得了推拿师资格证。

为市民理疗的过程中,他们更关注弱势群体,经常去自闭症学校、福利院等地为残障儿童进行脏腑推拿。就这样,名头越打越响,几名智力障碍者的家长随之找过来,问他“盲人可以依靠推拿生存,能不能给我们的孩子找一个出路?”姜新找的出路就是做手磨艾草。虽然这项工作耗费时间长,但手磨艾草药用功能好,便于上手,能够让孩子们顺利掌握技艺。但是,由于网购的艾草好坏掺杂,很多甚至发了霉,不利于挑拣,姜新便又动起了自己种植艾草的念头。

2020年5月,温泉镇西七夼村村委会免费提供10亩闲置山地,建立艾草种植基地。

2020年6月,由于市区往返山地不便,温泉镇就提供场地,建立了亿和社区“艾之家”公益基地。随着运营模式逐渐成熟,他们更加积极地回馈社会。疫情防控期间,姜新带着孩子们做了400余斤艾叶鸡蛋,配着艾草奶茶一起送给防疫志愿者。平日,他们会定期给环卫工人“送温暖”,给福利院赠送艾草香囊。“在传递爱心的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很多来自社会的善意,无形中让我们的孩子更加自信了。”姜新说。

组织成立以后,姜新带着孩子们出去参加活动,穿着“白手杖石磨艾坊”红马甲的一群人笑闹着走在大街上,有路人问:“看到你们好多次了,怎么最近多了这么多这样的孩子。”姜新总是回答:“一直都有,只不过他们现在走出家门了。”4年多的时间里,70多名智力障碍者走出家庭,迈向社会。

迄今为止,西七夼村艾草种植基地已经扩大到20亩,采用“企业+科研+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产、学、研结合,建立系统科学的种植加工体系,号召村民进行种植。艾草成熟时,再由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将成熟的艾蒿统一收割、晾晒、加工,制成艾绒、艾灸等成品。

温泉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联合威海白手杖公益成立“艾之家”公益基地以来,致力于打造为残障人士提供“辅助就业、日间照料、技能培训、社区康复、助残服务、文体活动”的公益实体,为其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走出自我、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实现自食其力的人生梦想。

接下来,温泉镇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将继续携手白手杖公益服务中心落地白手杖温泉创业基地,为更多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并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换取诚信指数等形式,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艾文化”精致社区建设,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