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成名之后 乡村少年们的足球梦(成人足球趣味游戏)成年人的足球梦,
4月21日,四川省绵阳市迎新乡小学足球队的队员们走在乡间的田埂上,周末即使没有训练,他们也会约着一起玩球。
迎新乡小学(红队)和市里的一支俱乐部球队正在踢一场友谊赛。
原标题:乡村少年足球梦
今年53岁的马顺洗皮肤黝黑,脸上的褶子比同龄人还要多几道。
他没有想到,自己年过半百,却突然成了名人。走到乡里的街道上,迎面走过的老乡都会打趣他,“马校长,签个名不?你的电影啥时候播呀”。
一战成名
马顺洗是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迎新乡小学的一名普通乡村教师,和全国大部分乡村教师一样,他也曾同时带着好几个年级的多门课。
现在马顺洗是迎新乡小学的副校长,还是这个小学足球队的教练。2017年他带领着迎新乡小学足球队“爆冷”赢得了全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比赛的亚军,使得他和他的球队一战成名。
荣誉、捐助、资本纷至沓来,甚至北京来了剧组把他们的故事拍成了电影。
迎新乡是四川绵阳市安州区西南角的一个乡镇,全乡只有1.4万人,其中超过3000人在外务工,在全区名不见经传。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这里没有路灯,没有通往市区的公交车,是安州区唯一一个不设集市的乡镇。迎新乡小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乡镇,全校只有328名在校学生,是安州区生源数量倒数第三少的公办小学。球队组建初期,马顺洗在五六年级挑了又挑,才选了13个孩子,结果全是留守儿童。
睡觉前,因为寝室没有热水,球队里的小球员来到马顺洗的房间里洗脚。
周末回家的一名小球员在自家门口的空地上对着墙上的靶环练习脚法。
两名小球员在街道上边走边玩球。有些乡亲还是认为踢球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读书。
迎新乡小学足球队教练马顺洗正在给三年级的同学上足球的理论课。
约法三章
马顺洗刚开始带着孩子们训练的时候,主要是利用体育课和课间休息的时间。因为周末孩子们都要回家,家里的爷爷奶奶多数则不同意孩子踢球,他们认为这是不务正业,会影响读书成绩。马顺洗为了说服老人们,他和孩子们订立了球队规定:但凡文化成绩不过关,不能参加球队;作业不完成的,不允许参加球队的训练。
随着球队训练的深入,队里的孩子们自身也开始发生着变化,原来飞扬跋扈的孩子在比赛中学会了克制;原来拙于表达、羞涩的孩子在球队里学会了交流;原来胆小怯懦的孩子在赛场上找到了自信。
“其实,球场是很好的课堂,你每时每刻都要和别人发生碰撞,你要学会随时和队友沟通,学会去解决对手设置的一道道障碍”,马顺洗有自己的足球教育经,“如果这些孩子不来踢球,他们可能平时就窝在家里玩手机游戏了,爷爷奶奶也管不了他们”。
旧貌换新颜
2015年春天,迎新乡小学获得安县小学足球联赛亚军;2016年5月夺得安县“局长杯”足球赛小学组冠军;2016年10月再获安州区首届中小学足球赛冠军;伴随着荣誉,2016年10月,教育部批准迎新乡小学创建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
2017年夺得亚军后,绵阳市市长也来到学校考察。随后,迎新乡小学经历了建校以来最大的变化:绵阳市、安州区两级政府拨款上百万元建设的五人制足球场,孩子开始告别土地、水泥地在草地上踢球。
“之前的两届球队队长已经被绵阳市的学校特招过去,免费读书了”,马顺洗说起这个来很兴奋,“现在经常有教练来我这挑苗子”。
附近乡镇的孩子甘俊伟特意转来这个学校,就是为了进入足球队踢球。为此,他每次放学回家要走3、4个小时的山路。
甘俊伟的理想并不是成为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他说现在自己每天踢球是因为可以让他忘了爸妈不在身边的烦恼,而且如果踢出成绩的话可以去更好的学校上学。
“每天踢10个小时球,我都不会累”,甘俊伟很感谢足球给他带来的快乐。
新京报记者 彭子洋 摄影报道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