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肉铺前翩翩起舞的小女孩,用热爱点亮自己的人生(大梦想家舞蹈视频原版)大梦想家舞蹈视频儿童,
前两天,被朋友转发的一则视频感动到了。
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在人来人往的猪肉铺里踮起脚尖,跳着芭蕾。
她的母亲,正在案板前收拾猪肉,刀起刀落的节奏刚好和天鹅湖的背景乐完美融合。
面前是生活,脚下是梦想。
小女孩旁若无人的专注,令人动容。她向上跃起,轻盈而灵动。
那一瞬,我分明看到了她眼睛里的星星。
这则视频来自于一部新近开播的纪录片《小小少年》的第一集,我特意去B站看了它的完整版。
女孩的名字叫小云儿,这名字就像她的舞蹈一样,在烟火气中散发着诗意。
01 “没钱找更好的老师,那就带着女儿跟网络视频学跳舞”
小云儿来自于云南大山深处的彝族村落那夺村。
她的母亲有个小小的肉铺,365天全年无休;她的父亲开长途货运,通宵开车太困的时候就嚼几颗小米椒撑着。
他们和千千万万个普通父母一样,埋头于生存,但却做到了许多普通父母没有做到的,那就是没忘记抬头看见女儿的小小梦想。
小云儿的身体,天生就是为了舞蹈而生,肢体有着过人的柔软度。母亲留意到了女儿的天赋,想给女儿找个舞蹈老师学习,但周围镇子上的资源有限,找过的几家舞蹈班老师,都认为以小云儿这样的身体条件,应该找更专业的老师。
母亲也知道,自己没钱带孩子到大城市里找更好的老师,只好先照着网络上的视频,和女儿一起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一个机缘巧合,在驾校校长的引荐下,小云儿的母亲结识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关於老师和张萍老师。这对夫妇在看到小云儿之后,非常激动,觉得她是难得的“千里马”。张老师甚至决定放弃北京的生活,到那夺村亲自去指导小云儿跳舞。
夫妇二人还发起了“彩云计划”,决心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圆她们的舞蹈梦。
就这样,关老师和张老师为小云儿和那夺村几个女孩子争取到了一个在央视舞台跳舞的机会。
小云儿和村里的女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大山,飞过云端,跨越山海,在世人面前,展示着自己对于梦想的执着与热爱。
02 在生存面前谈梦想,是不是太奢侈?
女孩子们在舞台上的眉眼、姿态,熠熠生辉,写满了平凡的奇迹。
有人说,在生存面前谈梦想,是不是有些过于奢侈?这些村子里的女孩,上了一回央视舞台又能如何?小云儿回到家以后,还不是要继续淹没在那堆猪肉里?那么,这样的圆梦,又有何意义?
而关老师的话,却特别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希望这些女孩子们能“在艺术中寻找尊严”。就像片中那几个女孩子,对着镜头诉说那些令人悲伤的家事,被父母抛弃的痛,见不到父母的伤,却在起舞的那一刻被暂时放下。
曾有那么一瞬,舞蹈是她们的小小庇护所,让她们可以暂时远离尘世的凉薄。
尽情摇摆着身体的她们,看上去也和那些过着幸福生活的孩子们没什么两样。
那份对所爱之事的执着与投入,让她们与别人拥有着同等快乐的权利。
纪录片的导演孙超在导演手记中这样写道:
“当一个女孩子跳起舞的时候,她想的可能并不是要走出大山,而是第一次感受到身为一个女孩子的美妙,这美妙是一种珍贵的自信,是高于语言的情感抒发,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舞蹈的美是一种纯粹的力量,无论是否真的能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获得更好的人生,在起舞的那一片刻时光里,她们所感受到的自己,都是最好的。美是铠甲,让经历挫折的女孩更漂亮的去面对这个无常的世界。”
我想,这就是她们找寻到的所谓尊严吧。
也正因此,女孩子们为梦想起舞的样子特别令人动容,关老师和张老师的全力付出也特别令人动容。因为,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才是最美的。
受到现实重挫的平凡之人还依旧坚定,这本身就是一件特别热血的事情,能让那些早已为现实低头的普通人重燃希望,重获力量。
03 “你想要一间舞蹈室,我就捡木头给你亲手造一间小木屋”
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小云儿的父母亲。他们让我看到了,到底什么才叫做无条件支持孩子。
当小云儿告诉妈妈她喜欢跳舞的时候,她没有说:“跳舞能当饭吃吗?”
她也没有问她学这些有什么用。她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只要她喜欢,大人就得去帮帮她。”
然后,她就真得去竭尽全力地帮助女儿。
前一秒还在给客人割猪肉,讲价格,一转身,就又扶着女儿的腰、抬起女儿的腿,帮女儿练习舞蹈。难得闲下来的时间,她就给女儿在网上找各种舞蹈视频,和女儿一起观看学习。
尽管没有富裕的钱、没有大把空闲的时间,小云儿的母亲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持着孩子。
而同样在帮助女儿靠近梦想的,还有云儿爸爸。女儿想要一间舞蹈室,可他们哪有多余的钱请工人盖房子。于是,爸爸就和家人一点点把外面的废旧木料捡回来,自己亲手给女儿盖了一间。
纪录片里那些收集木料、盖房子的镜头都是一晃而过、轻描淡写,但谁又能不知,一位经常需要通宵开车送货,困了就只能依靠辣椒辣醒自己的父亲,是怎样才能抽出时间给女儿盖舞蹈室。
很多时候,支持孩子,可能只需要一句轻轻的鼓励;但更多时候,支持孩子,可能无需多言,只需要默默行动,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04 支持孩子的兴趣,需要父母怀着一颗带着孩子享受快乐的心
我们会为这样的父母感动,可在生活中,即便是一句小小的鼓励,往往我们都不肯说给孩子听。
同样是热爱跳舞,我却曾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和小云儿家截然相反的故事。
那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父母是如何不支持自己学跳舞的经历:
“小学三年级,央求父母给自己报名跳舞,他们觉得跳舞没用,学出来没办法赚钱,转而给我报了一个二胡”;
“初中的时候,再次请求父母,他们说跳舞都是小孩子学的,韧带早都长严实了,现在学能有什么效果,还不都是浪费钱”;
“几年前,我自己拿钱报了家门口的舞蹈体验课,被老师夸奖身体条件好,兴冲冲地回家告诉父母,却被骂笨蛋,说明明老师只是为了骗你报课才故意那么说的”;
后来,就自己拿着平板对着教学视频自学,“每当电视上别人跳舞获得评委的好评时,我父母就会把我叫过去,一边让我看,一边质问我: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学的是哪门子的舞。”
其实,从这位网友的描述可以看出,不论是家庭财力,还是成长环境,她都比小云儿要好太多。但同样是面对孩子对跳舞的热爱,这对父母的态度显然与小女儿父母形成鲜明的对比。
其实,这样的父母比比皆是。
《小欢喜》里的英子,在高考前的誓师大会上,在气球下写下自己的愿望:中国国家航天局。妈妈宋倩看了,说了一句:
“这是什么东西。别写这玩意,写上700分”。
我的朋友,高二的时候选了文科,他妈妈去学校又哭又闹逼着老师把孩子调回理科班。
前同事家的孩子喜欢打排球,却因为成绩平平,经常被爸爸骂“就知道玩玩玩,一到正事就干啥啥不行”。
到头来,我们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
“胳膊拗不过大腿,我们妥协了。你说我该学个乐器,于是我会了钢琴;你说我该会个体育,于是我会了踢球;你说考大学最重要,于是我放弃了钢琴、放弃了足球,全力以赴高考;等我进了大学,你又说我三分钟热度,放弃了钢琴和踢球。”
“没那么多钱”、“没那么多时间”、“为你将来好”…有太多太多的借口,让我们在孩子的兴趣与梦想面前没伸出手帮一把,而是伸出脚绊一下。
因为,在我们心里,“父母喜欢的才叫兴趣,而父母不喜欢的都叫玩物丧志”。
你看,原来最简单的事,也最难做。
没法支持孩子所热爱的东西,缺的不是钱,也不是时间,而是那颗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心。
像小云儿父母这样,能突破局限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去支持孩子的家长,也的确足够难能可贵。
也许,生活在如此闭塞的村子里,成长在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里的小云儿,是不幸的。但转念一想,小云儿能在小小年纪,就找到自己热爱的东西,还能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和理解自己的父母、像两位老师那样的伯乐做支持,让自己能有机会专注于此,难道不是极大的幸运吗?
在这部《小小少年》纪录片里,不仅有那夺云的故事,还有其他一群孩子,他们同样在年少之时就握住了自己热爱的方向。
昆虫、音乐、运动、电竞、机器人编程,这些小小少年都早早地在世界为自己觅得一片自由的角落,让自己可以沉浸其中,自得其乐。
其中,特别让我期待的是第三集,讲了一个痴迷于昆虫的小男孩。到野外观察昆虫、在黑暗里趴在地下用手电筒寻找昆虫,是这个小男孩的日常生活。而他的父母对孩子的爱好也格外支持,一放假就找机会带着孩子探山找昆虫。
从短短的预告中就能看出,这个男孩子的妈妈,是真的发自内心地喜欢着孩子所爱的事物。就像她曾说过的那样:我觉得人生因此好玩了很多。
“我愿意走进你的世界,彼此携手去寻找快乐,享受那份热忱”,也许当我们怀着这样的心情,对孩子的兴趣就自然而然地做到了无条件的支持了吧!
特别喜欢这样的纪录片,能有机会让我们看到孩子因为热爱而闪闪发光的样子。
我想,其实每个孩子的人生里,可能都潜伏着某种热爱,等着我们和孩子一起去发现。
无关乎天赋、无关乎能力,当他们沉溺于做所爱之事的心流中,我们便能看到他们“小小的身体里,住着的大大的灵魂”。
我特别赞同一位网友评论里的一句话,她说:“幸福的反义词不是不幸,而是缺乏热爱的虚无”。
就像动画《心灵奇旅》中描述的那样,每个父母都可以,并且也应该成为孩子的灵魂导师,去帮助他们发现能点燃自己的小火花。
多希望,我们都能带着孩子寻找那束光,直到,我们帮助孩子活成了那束光。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