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欣赏画作最好的方法是:一、去博物馆参观原作,巨大的画作给予的震撼非书籍印刷品可比。其次,找来超清晰的电子版画作,用超高分辨率显示屏显示出来观赏。最后,是用书籍、电视或电子屏幕展示高清图像来欣赏!笔者在文章最后提供了分辨率6091×3815像素的超高清晰电子版画作,可以下载借助超高清屏幕欣赏。

中文名称:《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英文名称:Le Sacre de Napoléon(法文)

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

创作时间:1805-1807年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610x931厘米

现藏地点:法国-巴黎卢浮宫/凡尔赛宫(各一幅)

推荐好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推荐指数:9.2颗星

推荐人群:九年级学生、青少年、历史和美术教师、历史和美术爱好者

推荐标准:以生命力美学理论,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标准。

推荐分数:9.2分

一、个体生命力美:9.3分

1、审美感知:9.0分

2、艺术表现:9.0分

3、时空观念:9.5分

4、史料证实:9.0分

5、科学精神:9.5分

6、知识与技能:9.5分

二、社会生命力美:9.0分

1、审美判断:8.5分

2、文化理解:8.5分

3、历史解释:9.0分

4、家国情怀:9.0分

5、人文底蕴:9.5分

6、情感态度价值观:9.5分

中文名称:《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 》

英文名称:Bonaparte franchissant le Grand-Saint-Bernard(法文)

艺术家:雅克·路易·大卫

创作时间:1800--1801年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261cm×221cm

现藏地点:法国-凡尔赛宫、马尔梅松城堡、夏洛腾堡宫、维也纳美景宫

推荐好画:《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

推荐指数:8.4颗星

推荐人群:九年级学生、青少年、历史和美术教师、历史和美术爱好者

推荐标准:以生命力美学理论,学科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为标准。

推荐分数:8.4分

一、个体生命力美:8.5分

1、审美感知:8.5分

2、艺术表现:8.5分

3、时空观念:9.0分

4、史料证实:9.0分

5、科学精神:8.0分

6、知识与技能:8.0分

二、社会生命力美:8.3分

1、审美判断:8.0分

2、文化理解:8.0分

3、历史解释:8.5分

4、家国情怀:8.5分

5、人文底蕴:8.5分

6、情感态度价值观:8.5分

超清画作下载请点击链接:405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画作解读: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是由法国画家雅克-路易·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现藏巴黎卢浮宫。描绘的是1804年12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仪式,画面中心是拿破仑从教皇手中接过的王冠,赐给皇后。这幅画构图宏大,气势磅礴,构思巧妙,以肖像写实手法创作而成,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说到拿破仑这个改变了欧洲历史的男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在欧洲历史上,除了古代的凯撒和亚历山大大帝,近代被认为有机会统一欧洲的人是法国的拿破仑。拿破仑是十七世纪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事迹。直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他仍然家喻户晓。

这幅著名的大型历史油画,画家大卫用了两年时间完成。作为参加了盛典的观礼者之一,他很好地把握了当时的现场氛围,把这一人物众多,气氛异常寂静、肃穆的历史性场面生动地刻画了出来。此外,画家在记录这一场面时,也适当进行了艺术加工,比如画上并未出席的皇帝母亲,把众所周知的矮个子拿破仑画得身材高大等,这都是为了表现的需要,很好的衬托了加冕的主题。

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复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复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

社会背景(历史解释+)

1794年,热月政变发动后,法国新建的督政府并未巩固,王党的复辟活动便乘机猖獗起来。加上欧洲已建立的反法联盟,严重地威胁着法国。此时,国内的人民运动又高涨起来。法国资产阶级政权急需一个新的领袖来巩固他们已获取的革命成果,这个人不仅能抵御外国的干涉,还能防止国内人民日益高涨的民主运动。在这种情势下,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国巴黎大资产阶级赖以稳固他们的既得利益的最合适的人选了。

拿破仑在意大利与埃及战役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之后又在‘雾月政变’中,将统治权紧紧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超出常人的功绩,也使他不满现状,之后便于1804年5月,向臣民宣告称帝。同年12月份,更是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加冕。拿破仑正是用加冕的形式,告知所有臣民帝位的合法,也不由任何人对他产生质疑。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他所建立的法兰西帝国,在防御外敌加强法国实力方面,确是一个英明的开拓者。拿破仑这一系列政治策略的成功,得益于他的“锦囊妙计”,那就是他穿上了古代罗马的服装,讲着罗马的语言来实现当代的任务,实现罗马时代帝王所惯用的对外扩张的军事路线。

画家达路易·大卫所崇尚的古典主义艺术,也是以古罗马风尚为范例,经常采用古罗马的历史题材以宣扬“当代的任务”,这在画家前期的作品上尤为明显。所以,拿破仑在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非常重视这位画家的艺术才能,授予他以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让他和维旺·德隆共同来掌管美术事业。从此,路易·大卫再度从徘徊与彷徨之中振作起来,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正是这个时期奉命而作的一幅巨制。

请观看国防大学马骏教授视频讲座,请点击以下文字链接观看

《百家讲坛》 20120514 拿破仑(一)科西嘉的“小狮子”

内容解读(文化理解+艺术表现)

为了巩固帝位,拿破仑特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画面场景、角色的面部表情及总体布局,每个字符都标注了特定和独特的作用。

1、拿破仑一世(1769-1821)站在画面中心,身着加冕。

2、约瑟芬·德博阿尔内(1763年至1814年)接受来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

3、庇护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仪式的画面上,只是简单镶嵌在里面,很难被识别。

4、查尔斯·弗朗索瓦·勒布伦(1739年至1824年),拿破仑·波拿巴的三个领事之一,他手里拿着“查理曼大帝”的权杖。

5、让·雅克·雷吉斯·德·冈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领事之一,后成为帝国的王子校长。他也握着“正义之手”的权杖。

6、路易·亚历山大·贝尔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为帝国元帅。

7、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为帝国元帅。

8、查尔斯·拿破仑(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尔德的儿子。

9、波利娜·波拿巴(卡罗琳·波拿巴),拿破仑的妹妹,她在注视约瑟芬的披风。

10、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为荷兰国王。

11、约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称号,并在1806年成为那不勒斯国王,1808年成为西班牙国王。

12、约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国元帅,1808年他成为那不勒斯国王,他是卡罗琳·波拿巴的丈夫。

13、玛丽亚·莱蒂西亚·拉莫利诺(1750年至1836年),拿破仑的母亲。她被画家安排在看台上。她实际的确没有参加仪式,是因为拿破仑和他的弟弟吕西安之间的纠纷。但画家大卫却将她画入大典仪式,为此,当拿破仑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这幅画时,十分感谢这位另类的画家。

14、画家雅克·路易·大卫被发现在看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图中1),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图中2)的头上戴去。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教皇庇护七世(图中3),他无力地坐着,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构图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为画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没有的。路易·大卫(图中14)尽心竭力要画好这一幅鸿篇巨制,他找人帮他制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盘,以便按照总体构思进行画面光线的调整。许多人被画家请到画室里来作模特儿。

在当时的加冕仪式中,神权的一切代表是教皇,也只有教皇才配为帝王带上专属皇冠,这样也意味着帝王的地位之高,以及是神之授予。

大卫是整场加冕仪式的见证者,而他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在宣布加冕仪式时间时,大卫也受邀前往‘巴黎圣母院’,一同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拿破仑的用意极为明确,他想让大卫为自己创作一幅,有史以来最宏伟盛大的巨作,并借此向当下证明帝位的合法。为了使整场加冕更具仪式感,拿破仑还邀请了‘教皇庇护七世’,此人在当时的地位极高,并受万人的敬仰。拿破仑急功心切,他想让众人知道自己的地位远在教会之上,便将加冕仪式有所更改。本来加冕时应面对祭坛,可是拿破仑偏偏想超越一切,故而违背常理,将后背给了祭坛,随后才愿戴上王冠。

这样的做法虽不合常理,可是面对拿破仑的身份,在场竟无一人敢与之提出异议。传统的加冕仪式,应该是加冕者背对众人,脸冲向祭坛跪着行礼,之后再由教皇拿出皇冠,为其戴在头上。拿破仑将常理打破,大卫并未见过这种仪式,故而不知该从何下笔。在最初的构图上,大卫竟然画出拿破仑为自己授戴皇冠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不免有些奇怪。

虽然起初大卫只采用简易的素描方式,并未用色彩给图画注入灵魂,可即便如此,拿破仑身上那种独到专断、威武霸气的模样,还是在大卫的笔下活灵活现。拿破仑想自己带上皇冠,看起来有些夸张且不为真实。在多番纠结之后,大卫还是放弃了这幅素描,反而将画作笔锋,转变到了皇后的身上。

画中拿破仑手托皇冠,并将其高高举起,在场所有人的目光,全部被吸引在此。因为皇冠不是普通物件,它代表一个国家的权利象征,以及一个国家的荣耀。当这样富有权威的皇冠,被拿破仑捧在的手中,竟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因为它的优势完全被拿破仑身上的闪光点所盖住,画面中仿佛此刻皇冠与拿破仑融为一体,而拿破仑的神态也显得无比从容自在。

在整幅画作的中心位置,大卫将具有神权的‘十字架’画上。画面的布局由十字架、拿破仑及教皇,自上而下画出。这并不是普通的取景,反而更像是大卫在描述,当时政局的上下级关系,权利的高低也能由此体现。

大卫画中的众人,看起来全部雍容华贵,尤其是出生于1763年的皇后,按照当时加冕的时间计算,她已经有41的年龄,可是在大卫的笔下,皇后犹如一位20出头的少女,身上的肌肤吹弹可破,面部的红晕更显其娇嫩。

拿破仑的人形还原更有些奇怪,众所周知,拿破仑的身高较矮,可是在大卫的笔下,拿破仑竟然极为高挑,黄金比例的身材更惹人羡慕。既有出众的外貌,还坐上了国家最高的宝座,这不免让人感慨万千。

整幅画作里还出现了不应出现的人物,拿破仑的母亲莱蒂西亚(图中13)。据资料显示,当时举行加冕仪式时,她正位于罗马。但是在大卫的笔下,竟凭空将其捏造而出,可即便如此,也从未令人怀疑。反而看过画作的人,还称赞其加冕仪式的和睦。

拿破仑母亲莱蒂西亚

大卫还将鹰与蜜蜂加入画里。在罗马神话故事来看,鹰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而加冕仪式中,鹰的出现也意味着,拿破仑之后的统治,一定会一帆风顺。在王室中,蜜蜂意味着人的不死。大卫将蜜蜂画在了拿破仑与皇后的披风上,用此代表着好的寓意。蜜蜂多为黄色,可在画作的披风上,却选取了高贵的金色,这也让整幅画的灵魂有所升华。

加冕大典的画作中央,拿破仑与皇后的人物塑造,更采用了与他人不同的绘画手法。大卫将显眼光线全部加在拿破仑与皇后的身上,身边人则用暗光加以点缀,明暗的交替处理,也使观画者,能够轻易找到主角的光环。

画作的收尾阶段,大卫也想让自己扬名,故而在不算显眼的地方,把自己也加在了画中(图14)。

这幅油画创作几近完美,大卫用超乎的创作手法,把当时的政治格局,以加冕大典的形式画出,这不仅向众人告知帝王的合法性,同时也是在暗喻当下政局的动荡。

其实绘制的整个过程里,大卫将真实的情况与艺术效果,进行了不断的融洽。最后当尺度完美融合之后,再呈现到大众眼前的画作,才有了极大的升华感、与不断提升品味的空间。这幅巨大的罕世之作,也是大卫多次调整方得而成。若无之后的调整,想来也不会被世人所赞叹。

在加冕之前拿破仑精心准备了弥撒、仪仗队、表演等环节,乐队中为其演奏的,分别为4支合唱团以及300名演奏者,他们组成乐队,为本次大典而演奏。

实际上,《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一共画了两幅,分别被收藏于凡尔赛宫和卢浮宫。两幅画作一模一样,惟一的差别是在画面中拿破仑最宠爱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的着装色彩上。凡尔赛宫那幅着红纱,另一幅着白纱。由于这幅画有一百多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饰,姿态和表情,复杂的环境和众多人物所应该有的光影效果和复杂色彩层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难度巨幅人物组油画。

艺术构思(图像识读+审美判断)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这幅画长近10米,高6米多,相当于两层楼的高度了。画里有近150号人,每一个人,都被画得栩栩如生。在这幅画里,大到气势恢宏的圣母院殿堂,小到人物披风上的绒毛,可以说是无一处不精致。

一般人站在这幅60平方米的画作面前,都会感到非常的震撼。这幅画,在尺寸上,是卢浮宫第二大的画作。大卫把画画那么大,是想往里面放下150来号人,他们都是当天来参加加冕礼的人,有各个国家的贵族、大使,还有拿破仑的亲人。顺着画家给出的光线,你的目光首先就会被画面中心的拿破仑所吸引,他高举着皇冠,正要为皇后约瑟芬加冕,这两个人,都穿着极其华丽的衣服,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路易·大卫充分发挥了画家的素描造型与色彩写生的卓越才能:出场人物个个惟妙惟肖,色彩服从整体构思,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正性达到如此境地,这在画家中可谓无以复加了。

这幅画是新古典主义画派里的珍品。要知道这个画派,最大的特点就是写实,而大卫将这一点,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画里的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都一清二楚。同时,大卫还仔细描绘了巴黎圣母院的内部装饰,他特意在背景里,加上了绿色的帷幕,让加冕礼又多了一丝宫廷式的戏剧感。在整幅画里,大卫所描绘的最为经典的人物是拿破仑。在这里,注意拿破仑身上的细节。大卫所呈现的,是拿破仑的侧面,他头上戴着黄金与钻石打造的桂冠,身上穿着金色镶边的白色天鹅绒上衣,外面还披着一件红色的披风,上面绣着老鹰的图案。

桂冠和老鹰这两个符号,在古罗马时期,就是帝王的象征。大卫这样去描绘拿破仑,难道只是为了在艺术上复古吗?这样说的确也没错,因为新古典主义画派除了写实,另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复古。但大卫这样画的真正意图,在笔者看来,还是因为拿破仑对古罗马的热爱,他一直希望能在法国这片土地上,建造一个像古罗马一样伟大的帝国。这一点,你从他在巴黎所建的大量的仿古罗马的建筑上,就能看得出来,比方说“凯旋门”。

油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油画包括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油画技法的作用在于将各项造型因素综合地或侧重单项地体现出来,油画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油画的制作过程就是艺术家自觉地熟练地驾驭油画材料、选择并运用可以表达艺术思想、形成艺术形象的技法的创造过程。

在数以百计的人物肖像之中中,大卫很自然地将中心人物加以突出,将画面中每个人和物的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就连某件首饰上所镶嵌的宝石也恰到好处的诠释出来,画中人物衣服面料的柔滑质感也被表现得很逼真,堪称一绝。画作从整体构思到色彩调配,将富丽堂皇的宫殿以及在当中的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作者大卫被誉为现代摄影的先驱人物,他用新古典主義严正的画风所记录的重要人物极其大事件,在他的画作里被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场景之奢华令观赏者浮想联翩。

在这幅画中也有一些对现实的加工:画中国王的母亲出席了拿破仑的加冕礼,端坐于画面中央的王座之上,而事实是拿破仑的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愤怒并未在那天露面;同时接受加冕的王后约瑟芬和为自己加冕的拿破仑本人也在画家的妙笔下变得更为苗条和高挑了。在150多个见证这场加冕礼的人物中,身穿红衣站在画面右端的是外交部长塔列朗。画面光线处理的技巧十分娴熟,在一百五十个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并恰到好处地照顾到某件首饰上镶嵌的宝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卫是现代摄影师的先驱,就像他们纪录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油画上展现出的奢华场景不禁令民众浮想联翩 。

大卫以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场景为中心,把加冕现场的横断面完美的展现出来,从而最大限度的描绘了这场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人物繁多的场面,在光线处理上,以加冕中心场景为核心,明暗对比强力,过渡自然和谐,使画面重点突出,庄严肃穆。

画家大卫原本打算绘制拿破仑为自己加冕的场面,但惟恐因此被视为轻蔑教皇,于是换成为约瑟芬加冕。由于画面中的人物必须让人一眼就认出来,所以花费了许多事前准备工作。大卫除了数量众多的素描习作之外,也制作了教堂的模型、在其中排列某个弟子做的人偶,并且请了两位助手。他请设计歌剧舞台的多勾提安排人物的远近关系,并请点杰绘制版画的素描。此作完成于1807年11月。

在大卫的精心构图艺术加工下,实际身高只有1.68的拿破仑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形象光辉高大,站在一脸无可奈何的教皇庇护七世前方,庞下众人神情肃然注目着他双手高举神圣皇冠,正要将它赐给跪在台阶下毕恭毕敬婉若少女的皇后约瑟芬,约瑟芬身后的紫红丝绒大披风由两个贵族妇女提着,再往后站着拿破仑宠爱的姐妹与兄弟们,画面居中显眼的位置还将当时正因纠纷问题不肯前来参加加冕大典的老母亲给安排上了,慈祥的端坐在看台上,画家大卫自己也就站在其身后的人群中,画面的右下角则是帝国的官员们,画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生动,绝无雷同,让观者不得不称赞大卫将古典主义的典雅精美发挥到极致。

据说拿破仑在最终看到这幅画时足足欣赏了30分钟,并向大卫脱冒致敬,他说:“这不是一幅画,这里处处都有生命、是活生生的史实”“这里每个部分都有生命,太好了!真的太好了!大卫,还是你了解我,你让我成为法兰西的骑士”

画家介绍(家国情怀+文化理解)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他画风严谨,技法精工。在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专政时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员会和美术委员会的委员。早期作品以历史英雄人物为题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处决自己的儿子布鲁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马拉之死》。1794年雅各宾政权被反革命颠覆,经过五年的混乱,拿破仑掌握政权后,大卫做了拿破仑一世的宫廷画家。

1810年,达维特又完成了与《加冕》同样宏大的《练兵场上的发旗典礼》 ( 简称《授旗式》),也是歌颂拿破仑功绩的历史性名作。但《授旗式》的宫廷色彩过于浓厚, 总不如《加冕》一画来得感人。他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布鲁特》、《马拉之死》、《网球厅宣誓》和这一幅历史画,是法国近代革命史的真实写照,而这一系列艺术创造是用一种新古典主义艺术原则来完成的,它对于法国以至欧洲19世纪的艺术有着重大的影响。

画家的另外一些题材的作品,也反映出这位天才画家杰出的绘画才能《赛莉齐娅夫人肖像》、《雷卡米埃夫人像》、《劫夺萨宾妇女》。达维特的艺术是严肃的、雄伟的,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因为它包含着生活的真理,因为它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还因为它反映了艺术家真诚的信仰和激情,所以能唤起观众。"不妨说,达维特的艺术气质是与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在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锐气密切相关的,它是启蒙学派的理想王国的理想在艺术上的表现。

雅克·路易·大卫是新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画风严谨,技法精工,是拿破仑一世的御用画师。代表作有《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等。(以下作品按时间顺序排序,以此见证达维特晚年作画的变化与成长。)

《Mlle Guimard as Terpsichore》-约1775年

乞讨的贝里塞赫《Belisarius asking for alms》-1781年

荷拉斯兄弟之誓 《Oath of the Horatii 》-1786年

苏格拉底之死 《The Death of Socrates 》-1787年

刀斧手把布鲁图斯的尸体抬走-1789年

马拉之死《Death of Marat》-1793年

《马拉之死》是达维特的代表作,此幅画面简洁,背景那片毫无修饰的墙面,仅有光线的些微变化,马拉靠在一个浴缸里,他一只手无力地垂落在缸外,另一只手拿着字条,头后仰,面部带着平静的表情,就像工作劳累后闭目小憩一样,鲜血从他的胸膛流出。马拉(Marat,1743-1793)是法国雅各宾派的核心领导人之一,1793年7月11日被刺杀。

中文名称:《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 》

在与奥国的干涉军战斗中,拿破仑以英勇大无畏的精神冒着冬天的严寒与雪崩的危险,出其不意地越过圣贝尔纳山险坡,带领主力军向敌人腹地前进。在画家的笔下,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坡石上刻着永垂青史的名字。

在拿破仑执政的十年里,达维特创作了一系列为皇帝颂德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显示了画家非凡的艺术才能。在《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一画中,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他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看了之后,大家赞赏,还特意吩咐画家复制两幅,以供部下观赏。后来做了皇帝后,他还让达维特为他的加冕仪式创作一幅纪实作品。

这幅著名的古典油画《拿破仑越过阿尔卑斯山 》的历史背景是:1794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用一个月时间结束战争。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这次战争的胜利为拿破仑登上皇帝宝座打开了通道。

拿破仑军队穿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情景;拿破仑脚跨骏马,威风八面,背后是绵延的山丘,山上有进行中的军队,拿破仑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势。

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拿破仑被描绘成英勇、果敢、坚毅的统帅形象,他挥手勒马向上的雄姿以对角线趋势充满画面,整个世界统统在他的脚下,充满了睥睨天下的英雄气概,画家为拿破仑塑造了一个神奇十足的理想化形象。(以上部分内容转载自百度百科,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笔者提供了6091×3815分辨率的超清晰电子版画作,请点击以下链接

美篇: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