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航天梦,是一部不认怂的抗争史(航天梦给我们的启示)成年人的航天梦,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我国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并取得圆满成功,发射地点位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是继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以来,时隔近五年,我国再次发射载人飞船。
而中国对于星空的探索,早在古代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在人类历史上,早在14世纪,就有人对蓝天充满了向往,并且实施了“上天”计划。
他就是被后人冠以“世界航天第一人”的陶广义,也有人称他为“万户”。
万户,原名陶广义,后被朱元璋赐名“陶成道”,浙江金华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历史上记载的陶广义,是一个熟读诗书的人。但奇怪的是,他并不喜爱官职,所以也并没有参加考试考取功名。
坊间传闻,陶广义在一次炼丹的时候,发生过一次丹炉爆炸事故,这不仅没把陶广义炸退,反而引发了他研发火器的欲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陶广义晚年期间,生出了一个想法:既然爆炸的威力如此之大,那何不借着这股推力,把人送上蓝天呢?
但这需要充足的准备。
一次,他拿着两个大风筝,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然后,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第一排火箭。但仆人迟迟不肯动手,因为害怕主子一去不返。
但陶广义却毫不畏惧:“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仆人无法,只得点燃了火箭。
顷刻间,浓烟四起,烈焰滚滚,蛇形飞车冲天而起。
但没想到,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后引发了强烈的爆炸。陶广义从天上落下,至死手中还握着风筝。
陶广义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火箭向太空搏击的英雄。他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他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创想是世界上第一个,因此他被世界公认为“真正的航天始祖”。
为了纪念世界航天始祖陶广义,后世科学家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火山命名为“万户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说,中国的航天史,从未间断过。而中国近代的航天发展,也是充满了壮阔的色彩。
对于我们这种吃瓜群众来说,能够看到中国的航天火箭成功发射,是让人无比开心的事。
但是在开心背后,蕴藏的艰苦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
1958年5月17日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说:“苏联和美国把人造卫星摆到了天上,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此话一出,中国科学院立刻成立了581工作组,并指派钱学森为组长,负责中国卫星的研发任务。
▲钱学森先生
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派出了高空物理代表团,去苏联对相关产业进行了70天的考察。
考察后,得出了一个让人沮丧的结论:人造地球卫星是综合性极强的大工程,技术十分复杂,目前的中国并不具备发射卫星的条件。
既然人造卫星暂时弄不了,那就先弄火箭!
6年时间,随着热武器以及“中程导弹”的研发成功,间接反映出了中国已经拥有研发人造卫星的能力了。
▲“东风一号”导弹
1965年1月,钱学森写信给聂荣臻副总理,表示已经可以开始研究卫星了。
至此,原581任务组更名为651任务组。
5月,中央专委决定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卫星工程总体设计。
1968年,方案设计成功,研制计划被中央批准。
▲“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装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发射,拉开了中国现代探索宇宙的第一步。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也让中国成功跻身于世界第一个独立研制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直至今天,神州十二号徐徐升空,标志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航天事业上的成功。
在说神舟十二号发射之前,我们还要唠唠“天和核心舱”。
天和核心舱到底是个啥?
能是啥?空间站呗!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
▲图片来源于澎湃新闻 | Tea-tia摄
5月18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 。5月29日20时55分,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在海南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成为“天和核心舱”的第一位访客,主要处理“空间站废物”,以及补给燃料,物资运输等。
▲图片来源于北京日报客户端
这对于中国航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航天正式迈入了空间站时代。
也可以说,我们在太空也有了一个“家”。
而神舟十二号与天和核心舱的顺利对接,也让这个“家”,有了人情味儿。
▲神舟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货运飞船组合体交会对接示意图
本次神州十二号的发射成功,是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十二次任务,也是中国第七次载人航天发射任务。
这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由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位宇航员组成。
▲聂海胜(左)、刘伯明(中)、汤洪波(右)
并成功地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了对接。
而这一次上天,主要是有四项工作要做:
▲图片来源于央广网
1、三名航天员将开展天和核心舱组合体(包括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和神舟十二号飞船)的调试和日常管理。
也就是说,当航天员进入核心舱之后,会首先去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需要使用的物资,包括航天员日用物资和实验设备等,然后配合地面指挥中心进行天和核心舱内部设备的在轨调试,配合舱外机械臂的测试与操作训练,并做好日用废弃物的管理等。
2、进行两次舱外作业,包括舱外服在轨转移、组装、测试,开展舱外工具箱的组装、全景摄像机抬升和扩展泵组的安装等工作。
▲5月15日,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左)和汤洪波在进行交会对接训练。新华社发
3、根据总体安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天和号核心舱中安装了几十个科研箱体,航天员将进行空间应用任务实验设备的组装和测试,并从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中取出相关的科研物质,按程序安排开展太空科研实验,主要是生物和医学领域等的实验,另外也有可能开展类似之前王亚平进行的科普教育活动。
4、航天员自身的生理特征的监控和记录。
航天员们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的日常生活也都是有规划的,他们要进行自身的健康管理,按计划开展日常的身体锻炼,并定期监测,能够维持与评估自身健康状态。这些数据则对以后的载人航天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这三位航天员,将在天和核心舱内驻留三个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以后咱们头上,都有人了!
▲图片来源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虽然这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划时代的一步。
但我们的目标始终是“星辰大海”,还没有到放松的时候。
其实回望过去,不难看出,中国在航天事业方面,一直受到西方各国的排挤。
早在2011年,美国为了限制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展,通过了沃尔夫条款,顶着“国际”名头的国际空间站项目,将中国排除在外,禁止与中国进行航天技术交流。
还有之前欧洲牵头的“伽利略项目”(全球定位系统),也将我们视为“钱袋子”。
但是,有用吗?没有。
既然你不带我,那我就自己搞,让你无话可说。
随着我们的发展,美国也低头开始向我们索要火星及月球的轨道数据。
国际空间站不带我玩?我们自己造“天宫”。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
伽利略收我智商税?我自己搞出来了“北斗”系统。
▲北斗系统模拟图
畅想未来,我们真的有无限可能。
反正你也搞不定我,那我就会变得更强大。
最后,你眼中的中国航天,留给了你什么印象?
参考资料:百科《天和核心舱》、百科《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史》
- 支付宝扫一扫
- 微信扫一扫